时间:2022-12-06 21:47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在选题策划服务的电话沟通环节,当问及所掌握的研究方法(性质),不少作者表示自己是科研小白,对研究方法不甚了解,尤其是在学习了我们提供的基础课程之后,有些作者更会自谦地认为之前对实证研究的类型缺乏深入了解(比如定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自我民族志,定量研究中的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等),想随着训练营的课程进行系统学习。本节,我们先就实证研究的两种类型进行简要介绍。
一、对实证研究的理解
实证研究是基于观察和试验取得的大量事实、数据,利用统计推断的理论和技术,并经过严格的经验检验,而且引进数量模型,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验证,而得出问题结论的研究方式,其目的在于揭示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联系。以证据为依托、有数据、可(重复)验证是实证研究的重要特点。一个研究是否属于实证研究,最直接的办法是看研究中是否呈现数据。没有收集数据、呈现数据、经过数据分析的研究不是实证研究,而是概念研究或者理论研究【1】。从数据类型上,我们可以将实证研究大体分为两大类: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1)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是指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信息,主要用于了解目标人群有关态度、信念、动机、行为等有关问题,具有探索性、诊断性和预测性等特点,它并不追求精确的结论,而更侧重于了解问题之所在,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主要去回答(研究)事件“为什么”会发生的问题。
(2)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将问题与现象以数量关系来表示,进而通过分析、检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与科学实验研究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科学上的定量化是伴随着实验法产生的。相对定性研究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定量研究解决的则是“是什么”的问题。
二、定性研究VS定量研究
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看,二者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问题不同
一般情况下, 定量研究主要关注和回答有关整体的、相对宏观的、相对普遍的、侧重客观事实的, 特别是有关变量之间关系的问题,其对象是客观的、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某种客观存在物;而定性研究主要关注和回答的则往往是有关个体的、相对微观的、相对特殊的、侧重主观意义的, 特别是有关具体情境之中的互动问题,其研究对象是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德尔伯特·C·米勒等学者认为:“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不是回答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 相反, 这两种方法构造不同的途径来回答不同类型的问题。”【2】这些学者的看法包含两个意思:其一,于任何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来说, 我们往往只能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这两种方式之一来进行研究。换句话说, 对于某一个具体的研究问题, 研究者既可以使用定量研究方式来研究, 也可以使用定性研究方式来进行研究, 这种情形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其二,之所以存在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两种不同的研究方式, 是因为来自于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不同性质的问题纷繁复杂,只靠一种研究方式不可能很好地去解决, 而需要有适合不同问题的不同研究方式分别来回答。
(2)指导策略不同
简言之,定性研究的指导策略是“去简就繁”,通过将所研究的现象放回到具体的现实情境、时空背景、社会互动中去观察研究、理解诠释,达到真正认识某一特定社会现象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将原本“(相对)简单”的现象变为“(相对)复杂”的现象。定性研究中,无论是对现象背景、行为情境的注重,还是对现象各方面了解的深度追求,都是在充实与其所研究现象相关联的现象。基于此,定性研究者才更加准确地认识和理解了其所研究的现象。在“去简就繁”的同时,定性研究又以其在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上的多样性来应对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即在研究中尽可能保持研究对象的完整性、复杂性, 保持研究对象与各种相关因素的关联性, 在尽可能现实的状态中, 全方位、多角度、多联系地仔细探究和理解所研究的现象。为了尽可能实现这一目的, 定性研究必须让自己保持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事实上,囿于研究者处理现实对象的能力所限, 定性研究往往在所考察现象的范围和广度上做出牺牲,不得已将研究视野局限在相对小的空间, 探讨和分析相对较少的案例上,因而研究所得结论的推广程度会受到一定影响。相对而言,定量研究的指导策略则是“化繁为简”,即尽可能将原本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通过必要的“简化”,最终转变成为几个关键的变量,并以此来开展研究。无论是描述或解释不同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还是集中探讨某些核心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始终都是围绕着这些经过简化的变量进行。即使是在定量研究中对各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使用, 其所能涵盖和处理的也仍旧是这种十分有限的。
(3)操作程序不同
就其操作而言,即便是统一属性的研究类型,其运用不同的方式也决定了具体程序是各不相同的。但就其广义层面理解,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也有明显的区别。定性研究有很强的灵活性、开放性、变动性, 不同的定性研究方式不仅在具体操作步骤上有所不同, 就是在大的研究阶段上也不一致,即整个研究的进程经常会随着研究的开展而不断进行改变、修正、调整和反复, 无论是实地情景的某些变化, 或是参与观察中研究者的某种体验和感受, 还是资料收集过程中研究者的某些突发奇想, 或是研究者与被访者的一次深入的交谈, 都有可能使研究者调整研究程序,甚至改变研究方向。而各种不同的研究方式、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主题, 也都会使定性研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形成不同的研究阶段。换言之,研究的进程如何开展, 并没有明确的规定性, 一切都视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定。而定量研究则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固定性、结构性, 即各种不同的定量研究方式虽然在具体操作步骤上会有所不同, 但在大的研究阶段上却基本一致。它们基本上都严格遵循从选择研究问题开始, 经过研究设计、资料收集、资料分析, 最终到达研究结果为止的“标准程序”。正是由于具有这种研究程序上的系统性、固定性和结构性, 因而定量研究不仅相对来说更便于学习和检验, 同时也更加便于进行研究的复制。
(4)使用工具不同
定性研究强调研究者“自己”作为研究工具,直接参与到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中,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做法更具真实性。但这种实际参与只能算是一种个人化的“真知灼见”,而非所有人的统一看法。因此, 这种由“自己”在一时一地进行样本选择、资料收集的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定性研究的主观性,即不存在普遍的“真实”。再有,以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就研究者个人素质(条件)而言也不尽相同(观察能力、应变能力等等),也使得来自“主观”方面的影响占比更多。而定量研究则是通过对所研究的现象进行严格的、符合统计分析要求的抽样、测量, 借助于问卷、量表等各种标准化高信度工具,对于资料进行分析(比如使用数理统计基础上的统计分析方法,熟练运用SPSS、SAS等专门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而得出研究的结论。其研究的程序是固定的,工具是标准统一的,方法操作相对格式化。即便在研究的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研究者个人水平能力等条件的不同,所做研究的质量、结果也会有所差别。但在一般的操作层面, 不同研究者的研究模式、研究进程等等, 则基本上是统一的、大同小异的,相互之间的差别相对来说并不大。
综上而言,“研究者需要在不同的研究目标之间,在不同类型的观测值之间,以及在用来进行描述性推论和因果推论的不同工具之间进行权衡”【3】。无论是选择定性研究 还是选择定量研究,可就解决问题的适切性来考虑,即选择最为合适的研究方式,来尽可能地实现研究的目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刀熊《做研究是有趣的——给学术新人的科研入门笔记》[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2
【2】德尔伯特·C·米勒《研究设计与社会测量导引》第6版[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3】盛智明《超越定量与定性研究法之争》[J].公共行政评论, 2015
上一篇:论文开题报告写什么内容
下一篇:论文结构框架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