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论文发表

论文目标期刊的用稿取向分析

时间:2022-07-20 17:45 所属分类:论文发表 点击次数:

  了解目标刊物的基本特点与用稿取向

  说实话,《中国社会科学》这个刊物不太具有普遍性,因为它的层次比较高。但是,之前我也分析过,刊物的发表是一个合力,要考虑各种因素(比如,正好有个选题比较热)。

  这两年,《中国社会科学》比较热的选题是什么,我们可以看看它刊物的征稿指南或重点,其中有一个重点就是话语体系,大家投稿之前一定要搞清楚这个刊物他的用稿特点。比如,《马克思主义研究》,它现在用稿基本上只要一个作者(硕士最好不要投),而《政治学研究》却不是,从今年开始,它的用稿取向发生了一些变化,就增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础,这个大家可以去观察一下。再比如,在马学科领域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这个刊物,马发史、国外马克思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谈马法史、国外马,我们要有历史学科的背景和哲学学科的背景,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要求。曾经我们有一次到人大去取经学习,人大老师跟我们讲他们在当时招聘教师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个点是多元化。今天来看,他们还是非常有先见之明的,跨学科是一个基本的存在,大家可以去看一看人大的很多老师,有一个其他学科的这种背景与支撑,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科学,更是意识形态,它的意识形态决定了它有最大的囊括性、综合性、包容性,所以,跨学科是它的一个基本要求。

  注意目标刊物(近期的)征稿启事

  现在很多的公众号平台,他们会经常推出一些征稿启事,我们一定要去了解它刊物的特点。《中国社会科学》去年发了一个征稿启示,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话语体系。而刊载在《中国社会科学》上的《协商治理的中国逻辑》这篇文章,就是在治理的话语体系上做了一个有益的尝试。而刚开始的选题叫《治理的中国样态——协商治理》,后来经过商量,我们认为还是《协商治理的中国逻辑》更加准确,并且题目更显大气。所以我建议大家在写论文标题的时候,要反反复复地打磨这个标题。因为编辑、外审专家,他们首先看到的是我们的论文题目,这个标题到底能不能吸引他们的眼球,然后在文章引言部分,我们有一个政治层面的呼应。所以我建议大家在确定一个选题之前,先到习近平讲话的数据库里看一看,了解一下总书记多少次提到了这个东西。

  其实跨学科的同学更有优势,但要知道该怎么办,最近个学生跟我说,他要搞党史党建,我建议他去做国家社科基金,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史党建这个学科它的发展历程。比如,写某一个概念、某一个词,以“治理”为例,它在中央文件中,它的频次出现了多少,出现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因为他是理工科的,可以借助一些工具,非常有优势,通过这篇论文的写作,拿出一个东西。即便有些刊物不太愿意发(因为占篇幅太大),也别灰心。大概前年,我们团队有类似这么一篇文章,发出来之后一个普刊占了15页,但最终结果很理想,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做的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社科基金政治学这个栏目的一个变化。一开始我们可能还不了解哪些是热点,就国家社科基金而言,它既是学术热点,更是国家需要。每年国家社科基金都会有指南出来,指南的意思就是说要让我们往它那上面研究,我们去研究它,研究之后马上就是热点。当然,我们也是不断地打磨,改了好多稿,因为每一个数字、数据都要精准,研究之后可以说基本上对国家需要、对学术热点就都摸清楚了,这其实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供各位参考。

  《协商治理的中国逻辑》这篇文章是2016年发出来的。大概是2007、2008年甚至还要早,我就在思考治理理论的中国适用性的问题。因为我脑海当中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来自于西方,它在中国可以有适用性,那西方的其他理论可不可以同样具有适用性?至少在工具层面上对它有一个适用。但那时候的治理概念是公共管理学的。所以,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你们到其他学科去看,你能不能找到一个理论。比如法学里有“父爱主义”,对这个词我们怎么看?中国的法学学者发表过一篇文章去谈父爱主义的,那是在法学领域去谈。但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学科里面,我们可不可以也同样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关切,我认为也可以。我们谈治理,那时期中央也提出了“国家治理”,但是我们怎么样做一个中西方的这种比较与辨识,西方这个理论它肯定是具有中国的适用性的,但是它的适用性更多是在工具理性层面上。那么我们中国的协商治理在借鉴西方的理论的基础之上,它的理论是如何去发展起来的,我们有几个向度,所以我刚才跟大家讲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们要去了解第一个向度,第一个点是基础理论的前提,《协商治理的中国逻辑》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就开始谈这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经典的一些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政治观,它都是理论的前提,这个没有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我们能不能跟你自己的选题成功地实现一种对接。随后谈到中国传统治理,传统中国也有治国理政,那么这种治国理政如何进行现代化的转化?这就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结合问题。第三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治理生存存在的一个基本的场域,提供了一个基本存在的空间。第四点,党的领导。第五点,多元主体。第六点,基本形式。第七点,目标层面。第八点,基本原则。第九点,评价尺度等,这里我就不再具体展开了。

  论文写到第九个内容“基本尺度”就直接关涉到了文章论文的最后一部分,也就是论文的第四部分——逻辑的验证。因为第三部分讲了实践,谈了成绩,也说了问题。第九点开始直接对接,呼应前文。第九点提的是权威共识制度与法治。那么第三部分里除了讲成绩之外,还要提到一个存在的困境,困境里边就是针对于它的权威共识、机制以及法制这几个层面来讲。那么一部分既包含有对上文提到的几个层面的解读(回应),也是对全文的回应。而走向成熟的协商治理,就提到了话语体系的问题,因为前面理论上的问题,概念层面的问题就是一个话语体系的问题,谈完话语层面的问题,就要谈实践领域的问题,而实践领域的问题,我们从四个层面又是一个尺度,总体上来说就成功地把全文都呼应起来了。这是这篇文章的一个基本的宏观框架。

  行文格式与表述等要符合目标期刊的要求

  现如今,大家面临的学术研究压力都非常大,科研队伍在不断扩充,但是刊物的数量,发表的空间(平台)有限,我非常理解。但我们心里边也应该有一个基本的预设,特别是做研究,我经常跟学生们讲,考博之前一定要搞清楚目标学校的要求,先要想一想自己能不能达到这个要求,然后尽快地进入状态。如果打算以学术为志、以学术为业,可能还要做好一个心理的准备,就是写出的论文要不断地改、不断地投,即便如此,还不一定多长时间能发得出来(甚至可能发不出来),这种情况一定会存在。

  但是,我觉得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要找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

  有人说,老师我不是搞马原理的,这不是问题,其实我也不是搞马原理的,我是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合《协商治理的中国逻辑》这篇文章,一开始的理论部分就是讲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这个我们要知道,至少得有工具书,所以你看我们学校(交通大学)一开始给大家提出一个考试要求就是考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

  2)要找到一个跨学科的(切入)融合点

  不管是从自己的长期以来的生活阅历或是学科基础,哪个方面都可以,但这个东西一定要找到、找准,因为就目前来看,仅仅是在马学科这个领域当中,对文本进行解读,能写出有新意的东西出来,是非常苦难的,等于费力不讨好。当然有人会说,怎么别人也发了,这个我之前也讲过,表发是一个合力,很可能人家前期就做了大量的工作,有了深厚的积累,人家已经到了那个位置,所以这个要客观看待。

  3)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所谓的“持久战”,就是按照目标期刊的行文格式、表述等要求反复地去修改,反复地去投稿。

  以上,就是结合自身体验,对马学科论文写作与投稿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