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11-26 22:13 所属分类:论文发表 点击次数:
学术发表的世界里,剽窃作为明目张胆的“盗窃”行为备受谴责,而自我剽窃则因其隐蔽性常被忽视。两者均严重背离学术诚信,前者侵占他人智力成果,后者则是对学术资源与读者信任的隐性透支。明确二者的伦理内核,对净化学术生态至关重要。为此,菲莉帕·J·本森在《编辑想要什么——科学期刊论文发表指南》一书中,为诸位作者讨论了“剽窃与自我剽窃”行为,旨在指导作者规避学术不端,从而有效提升论文的沟通效率与录用机会。
一、剽窃
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科研诚信办公室将“剽窃”定义为:“不说明来源,盗用他人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或文字表述”。在科研界,只要告知原著者并在文中引用处标注引用文献,就可以在自己作品中讨论、研究其他作者的学术观点、实验和研究成果。但是,除非作者已经明确使用引号进行引用,否则绝对不能原封不动地复制原文文本和短语。复制他人文章或书籍中的文字并冒充是自己的文字是一种知识产权盗窃。这不仅是剽窃行为,而且违反了著作权法。剽窃会造成各种严重后果,例如论文被拒收、被解雇以及其他一切可能发生的后果。因此,作者需要提高警惕,杜绝剽窃的发生。事实上,无论作者是否意识到自身剽窃行为的存在,都有可能面临他人对剽窃、侵权的控告与谴责。
一些作者想知道究竟复制多少文字就会构成剽窃,大多数人似乎一致同意5-10字为临界值,但这取决于具体是哪些文字。如果要描述一个共同行动,例如“在森林中建立一些样带”或“允许500位病人进入第二阶段临床实验”,成百上千的作者很可能都使用一样的文字。因为描述此类行动的方法非常有限,其他作者很可能先前已经使用了这样的表述。更重要的是,这些表述无法体现作者独创性的学术观点与理念。然而,在没有标注引自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情况下,使用“时间是一股让万物瞬间停止的力量”或“现实只是一抹幻影,尽管它从不消散”等句子,这将构成剽窃。因为爱因斯坦最先使用了这些句子,它们体现了爱因斯坦的独特观点和思想。
曾经有一段时期,检测剽窃存在较大困难。当同行评审专家或副编辑读一篇稿件时,他们通常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相关文献,检查文中是否包含已发表作品文本。一旦发现可疑之处,经查阅现有文献并证实其怀疑后,他们会提醒编辑密切关注涉嫌剽窃(抄袭)的文字。而如今,论文检测软件能够更快、更简单地完成这项工作(如CrossRefDOIs,CrossCheck和CrossMark)。越来越多的出版社购买这种软件来检测投稿论文,确保论文语言或多或少为作者原创。大学教授也使用类似软件检测学生的剽窃行为。
母语为非英语的作者特别容易存在剽窃问题。首先,一些作没有被正确告知什么是剽窃以及怎么避免剽窃。由于缺少相关方面的知识,第二(第三)语言为英语的作者倾向于将其他文章中读到的相同语言并入自己的论文中。记住,无论母语是不是英否在没有标注引文出处的情况下一定不能使用他人文章中的文字或观点。
二、自我剽窃
自我剽窃另一种必须避免的学术不端行为,指的是重复使用作者自己先前所发表文章中的相同短语或段落,禁止复制作者先前发表文章来撰写新文章的规定令很多作者惊讶不已。然而,这不仅仅涉及剽窃,还涉及著作权问题。因为复制的文字和短语已经在其他期刊发表,作者已发表作品的著作权也已经转让给出版机构。因此,未经许可,禁止作者复制自己已发表作品的文本。
一些人认为,相较于剽窃他人作品,自我剽窃违背学术伦理的程度较轻,更愿将其视为“再循环欺骗”:至少学术观点和文字出自作者自身。尽管如此,自我剽窃在科学论文发表过程中仍然行不通。当投稿论文被发现多处含有作者已发表作品的文本,论文将会被拒收或退回进行修改。原因很明显,如今大量期刊文章、书籍和学术报告如激流进发般争相发表,读者很有可能分辨出文章中独创性语言和原始资料的含量。除非期刊或书籍明确声明此作品是前文再现并告知原引用文献,否则读者绝不希望将一篇相同的文章读两次。
自我剽窃也称做“复制”或“重复发表”,不仅指复制文本,还可以指数据重复发表。例如,作者进行一系列相似实验时也许不想大动干戈重复之前的每一个对照实验。如果编辑或审稿人注意到同一作者的两篇论文提供了一样的控制数据,他们会将此认定为自我剽窃。此外,一些研究者试图将同一个图像二次发表,通过调换位置、修改等方式让读者误以为不同,掩盖事实真相。毫无疑问,这种学术不端、不专业的行为会给作者带来严重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