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其他论文

古籍保护的现状问题与策略

时间:2022-07-18 10:09 所属分类:其他论文 点击次数:

  摘要:文字的传播需要一定的载体,中华文化几千年的文明史,都是需要载体记载下来,流传万世。在今天古籍保护中的手段,不管是管理制度上,亦或是通过缩微技术或数字化技术的现代化技术上,都是使文化知识得到传承,通过影响的记录虽使古籍的知识得到保存,古籍本身带给的纸质材料,修复技能等,都是需要传承下来,本文通过论述古籍的保护方法中以传承性来体现在古籍保护的重要地位,以及古籍保护的意义。

  关键词:古籍保护;传承性;传承性保护;人才培养

  一、现存古籍现状

  (一)古籍保护现状

  目前全国图书馆藏有各类古籍2717.5万册件,其中珍稀善本古籍229.5万册件,全国的高校图书馆、博物馆、文献收藏单位、文物保护单位、民间个人等也藏有大量的古籍。

  据初步掌握的情况,全国各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收藏的古籍文献因年代久远,残破情况十分严重,要抢救修复的古籍数量十分庞大。以国家图书馆为例,馆藏 100 万册件的珍贵善本特藏中,轻度破损的 13 万册件,中度破损的 26 万册件,重度破损的12万册件,超过半数,国家图书馆已完成修复数量只相当于待修复古籍的 12%。

  古籍保护通过原生性保护也就是在管理制度上的保护为主,人才传承承载着主要方面,再生保护的科技手段加以辅助。虽然省级现代古籍图书馆的库房建设已经成熟,而省级以下图书馆的设施建设,包括古籍知识文化普及都还需建设,人才培养显得至关重要。

  (二)古籍人才缺失现状

  在我国有博物馆从事文物修复行业大约只有3000人,往往因为一些修复项目的出现,需要大量的古籍修复修复人员,二人才的缺失可能会导致很多修复项目无法进行,只能通过一些现有的手段抑制住文物的毁坏。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的时候,全国古籍修复人员不足百人,但今天全国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专业人员已经超过千人。全国有8500多人参加过短期的古籍修复技术培训;有12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人才培训基地;中国社科院、天津师范大学、金陵科技学院、中山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开设了古籍修复本硕专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全国古籍有五千多万册,虽然和亟待修复的1000多万册古籍相比,人数还不够多,但古籍修复师这个职业至少告别了“人才危机”。

  全国超过70家开设文物修复专业的大专院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仅为25%,也是行业用人制度与实际用人需求不匹配的反应。目前修复人员在比例为43.2%,2015年文物修复师列入国家职业大典,本身缺乏职业资格,流动差,修复任务不足与繁重并存的矛盾。

  二、传承性在古籍保护中的意义

  (一)传承性保护

  对古籍内容的解释、串讲是为了传承古籍,是对古籍的传承性保护。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和相关技能的传授,也属于古籍的传承性保护。古籍实物的阅览、展示、宣传推广是对古籍的传承性保护。

  人才的培养建设就是传承性保护,不管是原生还是再生都与传承离不开,息息相关,传承是能力的接续,而不是对实物的传递和继承。

  (二)原生性保护

  原生性保护是在古籍载体形式情况下的保护形式,主要对古籍原本形态进行妥善保存和修复。原生性保护主要是从硬件措施上的保护,库房、书架主要就是为了保护住它的载体。

  而在原生性保护中包含的一是预防性保护,主要体现在藏书建设、藏书管理制度、保护书目的习俗、保护书籍的措施等;二是抢救性保护,而古籍修复应属于抢救性保护里。

  1. 原生性保护——预防性保护

  在古籍保护中环境是主要考虑因素,直接制约古籍的管理。环境温湿度的控制,防止潮湿古籍吸水膨胀,滋生的霉菌,或是低温造成的古籍开裂;有害气体的散发;以及有害微生物或虫害。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加强图书馆建设愈加重要。

  现代图书馆建设为了使文物有更好的保存环境,在图书馆库房建设上单设出古籍书库,使古籍在防虫、防霉等一系列问题上更方便管理。形成一套现代完整的图书管理体系。参照国家在2006年制定了《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WH/T24-2006)、以及《图书馆古籍书库基本要求》(GB/T30227- 2013)两套古籍管理制度做为国内图书馆的参考标准。[1]而库房的建设中要考虑古籍书库建筑的质量、书库环境的温湿度条件、空气质量、光照条件、古籍书库的消防安防设施等。

  20世纪30年代,河南安阳小屯村考古发现了我国殷商时期保存甲骨卜辞的窖穴,证明我国先民用合适的建筑来保护文献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代库房分为皇家藏书楼、私人藏书楼两种,其中文渊阁与私家藏书楼天一阁为典范,文澜阁注重防火的同时,也注重防潮。在建筑构造方面,为采光、遮阳与通风,文澜阁与天一阁同样采用屋顶挑檐,且上下两层均设有室外游廊,在墙体方面,为阻挡潮气的侵袭,文澜阁设计厚达三尺四寸的山墙,内墙四周还安装一层护墙板。天一阁非常注重防火,外有水池连接,宝书楼全部木质结构封于山墙内,以备火患,东西两山墙采用封火墙,天一阁建筑中多有屋顶挑檐,室外过廊,出檐深远,起到对屋内防雨遮阳的作用,有利于通风避光。

  这些设施建设不管是库房的环境,还是书架的材料亦或是摆放都是为了保护书籍,保护载体,通过依附周围环境来保存着。

  2.抢救性保护——古籍修复

  首先在古籍修复中,我们要坚持古籍修复的原则下进行。主要以最少干预原则、整旧如旧原则、可逆性原则、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的原则;尽量在修复过程中保留古籍的文字信息。古籍修复是保护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和相关技能的传授,其中它与古籍的传承性保护是密不可分的。而修复人员在古籍修复要坚持抢救为主,修复为辅来进行,制定好修复方案,防止造成古籍的二次伤害。

  (三)再生性保护

  再生性保护主要是指利用一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例如数据化技术,将古籍内容复制或转移到其他载体并进行有效管理和保存,并且有利于古籍内容的再利用,使古籍内容在传阅,以达到长期保护与有效利用古籍的目的。

  古籍数字化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保护手段。在现代图书馆再生性保护中运用广泛,是以保护和利用古籍为目的,利用扫描、拍照等技术手段,将古籍的文本信息转化为图片形式,可以让工作人员在翻阅过程中方便查阅,进而揭示古籍文献中包含的信息资源的系统工作。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使流传下的古籍、书画得以另外一种方式保存下来。[5]

  目前在我国博物馆、图书馆内书画古籍载体——纸张的pH已经由7.5下降至6.6以下。相关专家推测,当纸张pH下降至5.0以下,纸张将全面脆化,而在当前环境下,书画古籍保存年限将不超过200年。1948年,我国开始引进国外的缩微复制技术,缩微技术主要是利用照相、摄影等技术将一些记载文字、图表等书画典籍高度微化并缩小后制成胶卷、胶片等。缩微技术可以成为再生性保护的主要运用手段,使用的寿命长,保存时间可达到500年;图书馆管理上成本比较低适合普及,复制简单,价格比较低,花费成本少,适合读者阅读;同时具有国际兼容性,有利于国际文化交流共通。[4]

  电子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图书馆运用较多的再生性保护手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相关机械设备扫描古代典籍内容,馆内的机器设备通过数字化步骤进行识别文字、转换以及录入计算机数据库中,再利用专门软件将录入数据重新调整结构内容,并重新制作新的电子版书画古籍。然而在古籍数字化操作的时会出现很多技术性的问题,修复好的古籍在扫描时会出现书影的现象,古籍越厚,书影越宽,往往这样是达不到图书馆要求,不符合条件就会重新扫描,辅助扫描的工具可能会对古籍造成折损,造成文物的二次伤害。

  扫描仪的操作过程对环境的要求也很高,受自然光照的影响,在书页的书影会出现颜色偏差,要反复调试才能达到要求。保存完好,或是已经修复好的古籍,都不能在拆装订线,所以在扫描工作时就会面对很大的困难。山东省图书馆在扫描工作时,主要是以经折装的扫描为主,这种对珍贵古籍的伤害将会降到最小,扫描工作也能增加效率。

  古籍数字化方便了业内相关人员查阅,同时对我们当代文化的普及达到共赢,推动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四、传承性保护

  (一)管理方面对传承性的影响

  全国古籍共统计以达到五千多万册,而这些古籍只是保存在古籍库房中,并没有对外进行流通。一方面是有利于保存,图书馆的库房能有效的遏制住一些病虫害,但是长时间的存放,只能使古籍酸化,纸张脆化,因原生性保存的时间有限,只是把古籍存到库房,尽量遏制并没有从根本上使问题解决。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完善,省级以上级别的图书馆资金充裕,设施完备,配备了恒温恒湿的古籍库房,但在一些县级图书馆的设施建设上还是比较落后,长时间这种自然环境的保存,是古籍的寿命大大缩减,基层图书馆的管理人员在古籍管理方面的知识还是较薄弱。

  怎么留住高质量人才,才是最为重要的。馆内人员定期参加业内培训,提高专业管理素养。

  (二)现代科学技术与传承性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渗透到文物保护工作中,目前在台湾、日本都效果显著,我国并建立了系统的中华古籍数据库,实现了文化互通。大量的建立古籍数据库,使古籍的使用率也会增加,而不是只是放置于库房的书籍,典籍的内容并不能得以运用。同时也减少了业内的古籍流通,放止在交通运输方面的二次破坏。古籍数字化的建立使查阅古代资料的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得以运用资料,将古籍中的书目通过计算机形式转换成数字化识别检索,古籍载体将自身转化成图片形式,通过计算机网络,使读者更加清晰的阅读古籍的全部内容。

  然而现代科学的数据化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有较强业务能力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综合人才。古籍数字化在工作室需要占用大量人员,人才的缺失,导致数字化会极度缓慢,古籍再不修复的情况下,伤害将会越来越大,已经修复好的古籍在进行古籍数字化,会出现极多的问题,二次伤害出现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最好的情况就是在修复过程和古籍现代化同时进行。而这时需要人才包括专业素养都是要有极高的要求。

  (三)加強古籍人员队伍建设,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近些年图书馆在对古籍库房的建设中古籍保护方面,存在古籍使用、借阅方面容易产生不必要的人为二次伤害破坏、保护设施与技术水平低、保护管理人员素养等问题,并抑制了古籍保护可持续发展,对古籍文化传承也尤为不利。

  1.传承修复技艺,加大人员培养,扩大修复队伍

  古籍修复人员的缺失,修复的手艺不能得到传承,导致现在很多修复修复手法失传,近年来国家修复培训班的建立使加入修复的队伍渐渐扩大,虽有缓解但问题还未解决。目前“师带徒”的模式盛行当下,但也只是在现有单位的人员培训,存在很多弊端,短期的调离所处岗位,还是会有人员缺失,对其他项目造成影响。传承修复技艺,传承修复思想,防止一些老师傅的修复技巧缺失。

  目前在一些高校开展了古籍修复专业,今年国家对文物保护也愈加重视,出示了众多文件,越多的青年人加入了这个队伍。

  2.加强古籍数字化的人员业务能力

  再生性保护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古籍数字化对需要专业素养非常高的人员,他需要对文物与足够的耐心,并对古籍知识了解透彻,才能在古籍知识数字化时的操作失误造成最小干预。

  同时,要加强相关从事古籍数据的业务培训,目前古籍数字化在拍照一些技术处理上并未达到完美,其中既要包括与数字化加工相关的技能培训,如扫描、拍照、图像处理等,也包括古籍基础知识、古籍版本鉴定、古籍普查、古籍修复及古籍元数据著录等知识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请进来”即请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或者相关的专家实地对数字化加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走出去”即指派操作人员参加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各类古籍培训班,为以后的人员管理、文献管理、数字化加工业务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6]

  古籍数字化的数据保存将会永久存在,目前已经是实现网页,微信推文实现了共享,使知识不在只是局限于图书馆查看,使几千年的文化知识得以“重见天日”。

  当代我们传承的不只是古籍修复的知识、技能,而是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先人的智慧,传承下来的精神,弘扬的是中华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张秀华.浅析古籍原生性保护[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16):15-16.

  [2]陈楠.民国期刊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探析——以吉林省图书馆为例[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9(04):28-31.

  [3]赵长波.浅谈古籍数字化操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6.38(08):56-58.

  [4]潘旭辉.张婷.书画古籍的再生性保护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06):22-24.

  [5]董晓莉.李春.以数字资源管护为手段促进古籍的再生性保护[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12):55-60.

  [6]钟劲松.文化传承视角下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问题与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8.40(04):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