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文艺论文

陕南民歌的文化内涵与传承普及

时间:2023-01-18 11:44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摘要:陕南民歌是陕西省秦岭以南,秦巴山区的传统民俗文化,陕南民歌完美体现了陕西省的传统民俗风情,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地域上大致包括汉中、安康和商洛三市以及关中辖区秦岭里的几个县区,以汉中民歌和安康民歌为代表。紫阳民歌(安康)与镇巴民歌(汉中)已经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数千年的发展和传唱,传统的陕南民歌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

  关键字:陕南民歌;文化瑰宝;创作;传唱

  一、陕南民歌的由来和渊源

  1.1民歌是人类创造的最早的艺术品种之一。它是中华文化成就卓异的一部分,是古国文明最富有民族内蕴与特征的一大标志。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之际,秦巴山区便有“隔山对歌”之风习,到了明清歌风更盛;新中国七八十年代大集体生产时期,大巴山各地唱山歌者比比皆是。农忙播种收割季节,上工收工的路上、田间地头到处山歌嘹亮。有一人自唱,一唱一答,众人帮腔,相互调侃,风趣幽默,气氛活跃。如《九道拐》唱道“山歌不唱冷秋秋,唱支山歌解忧愁,解得忧来解得愁,唱得河水倒转流”。只要有人开唱,山上山下,歌声四起,此起彼和,响彻云天。巴山人民就是用唱山歌来交流感情,消除疲劳,鼓舞士气,因此山歌能够从久远的年代传下来。

  1.2明清时期,巴山一带属于湖广填四川移民,因此,陕南民歌受荆楚文化和蜀汉文化的影响,又因陕南多山地,造就了陕南人民勤劳、憨厚、朴实,陕南民歌也因此而显得情感细腻柔和、旋律优美动听,给人以山清水秀的感觉。陕南民歌演唱风格少用假声,多用高腔和平腔演唱,给人听觉上以委婉而细腻,有一股清新山野之风的感觉;陕南民歌演唱方法多用上下滑音及小颤音相结合的演唱技巧,给歌曲增添了几分清秀和抒咏情绪。

  二、陕南民歌的文化内涵

  2.1民歌产生在民间,多为集体创作,口口相传,由于时代的变迁,区域不同,不同的传唱者不断地加以修改和扩充,形成了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民歌样式。大巴山的民歌主要有号子、情歌(山歌)、小调等多种形式,尤其以情歌最具特色,诙谐含蓄,情真意切,可以说感天动地,可以自由的歌唱。这是由大巴山独特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孕育而成。她既有北方民歌的豪放与高远,又具江南水乡民歌的缠绵与清亮。她既是对秦巴山区山重水复的赞美,又是对这横亘天地的巴山高险沉重的咏叹。她更多的是见证了古老的巴山,民族的融合、硝烟战争、朝代更替、沧海桑田……她更多地倾诉着巴山人民的生活情景、人性感悟、天地自然、劳动重负、世代梦想、宗教情感……她养育过败北的将帅、被废的太子、流落的皇帝,也成就了一代君主,感动和震撼了所有民间百姓的期盼与夙愿!

  2.2陕南民歌丰富多样的内容包括歌颂大自然、歌唱劳动、歌唱爱情、歌唱生活、幽默调侃等。传统农耕时代,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劳作中,经历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由于生产力原因,往往寄希望于大自然。如“太阳落坡四面黄,毛狗下山拖猪羊,不拖猪来不拖羊,拖你雄鸡敬太阳。”“月儿弯弯照楼台,郎做文章姐做鞋,郎说姐的针线好,姐说郎的好文才。”都用了比兴的手法表现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抒发人们赞美大自然赞美生活的情感。“前拨龙头后拨腰,走一走来拗一拗,(哟呵哟呵呵哟呵喂也咗)好似一条青竹标。”这是巴山伐木工人运送木料时喊的号子,号子是为了齐用力,七八个民工手拿杠子按照提前规划的路线将山顶的木料从地上滑送到山下。又如陕南民歌对爱情的阐释,“隔河看见姐爬坡,黃丝带儿二面拖,走一步来坐一坐,不是等我等哪个。”这是一位男子看见河对面一位美丽女子产生的遐想,也有调侃之意。“我跟贤妹门对门,看见贤妹长成人,花花轿儿抬起走,把我怄得心里疼。”表现了一对青年男女从小青梅竹马,不知是何原因,没有终成眷属,女子被别人娶走,男子十分难过伤心欲绝的情景。描写生活场景的比如“青杠林里青杠桩,砍了青杠做门方,门方上面贴对子,对子上面挂文章”。陕南民歌不乏幽默调侃之作,“隔河看见姐穿白,摇摇摆摆认不得,垸山垸岭跑过去,一脸麻子漆求黑。”描写一位男子远远看见河对面一位打扮时髦的女子,老远的跑过去一看,大失所望,只见这位女子脸长得不但很黑,还满脸的麻子。其实这里包含的是调侃幽默风趣之意味。

  2.3陕南民歌衬词很有特点。衬词用得好可以使陕南民歌丰富多彩,唱起来也是朗朗上口,意境突显。有时干脆就以这个衬词为民歌命名,比如《麻榴弯儿》:山歌(唱的)唱起(哟哇哟嗬喂)难排(那个)头(嗬嗬),木匠(嗬)难修(唉)(麻榴弯儿弯)转角(哟嗬)楼,画匠(那的)难画(哟哇哟嗬喂)天花(那个)板(嗬嗬),美女(嗬)难绣(唉)(麻榴弯儿弯)花枕(哟嗬)头。这首民歌就以歌中的衬词“麻榴弯儿”命名。还有些陕南民歌衬词,地域不同衬词也不同,比如巴山西部地区《送太阳》:太阳落坡(嘛回一吙)四山黄(呃奴小脚),唱个(嘛)山歌(嘛小情小妹子小郎嘛小干哥)送(呃)太阳(哦太阳你早些落),太阳送到(嘛回一吙)西方去(呃奴小腳),贤妹(就)送到(嘛小情小妹子小郎嘛小干哥)象(哟)牙床(哦太阳你早些落)。巴山中部地区如镇巴民歌编入《薅秧歌》中的衬词就有所变化,曲调是一样的,将《送太阳》中“小情小妹子小郎嘛小干哥”“太阳你早些落”这段衬词改为“红花小脚绿化小脚小情小郎小干哥”“太阳是飘飘落”。地域不同,衬词用法稍作调整,但表达的意境都是一样的。再比如在汉中南郑与四川相邻的碑坝一带流传甚广的《问郎几时来》:太阳落坡(花花扇儿扇)四山黄(花儿对牡丹),唱个山歌(十把红筷子)送情郎(绣球花儿园),情哥回家(花花扇儿扇)忙又忙(花儿对牡丹),妹送哥儿(十把红筷子)望情郎(绣球花儿园)。歌词和衬词“花花扇儿扇”、“花儿对牡丹”、“十把红筷子”、“绣球花儿园”等有机结合,妙趣横生,男女之间的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副歌“抓住郎腰带,问郎几时来,今天要耕地,明天要砍柴,后天才上小妹山上来。”一问一答又描写了相爱的男女由于农活较忙不能时常见面,这样真情实感地描绘了乡间爱情的主题。

  2.4陕南民歌的结构形式以规整的七言律诗为主。如“我跟贤妹一路行,行住行住进了林,人家问我做啥子,背系断了扯葛藤”。其表现手法采用传统的赋、比、兴,用生活中最典型的事和物,通过高度概括和描写,然后进行升华,朴实自然,毫不雕琢,浅显易懂。比如“支书过河我射亮,精准扶贫入户忙,天黑路滑陡又险,安危度外心向党。”笔者在一个雨后的晚上和村支书扶贫入户帮扶的路上,涉过一条湍急小河流,即兴编写的一首扶贫山歌。

  三、陕南民歌演唱的现代化形式

  3.1创新出彩,打造精品。组织地域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和音乐人联手,在深入挖掘地方特色的基础上,从流传久远的经典词曲中提炼富有时代气息的主题,创作一批引领时代风尚,好唱好听易于传播的精品力作,提升陕南民歌新的制高点。

  3.2精心包装,着力推出新人新作。陕南民歌不能停留在原生态的层面上,对精品力作和涌现出的新歌手,要舍得投入,把精品打理的更加精美,把新人包装成魅力四射的艺术形象,让陕南民歌从低谷中崛起。

  四、陕南民歌的传承及普及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颁布实施,非遗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广大民众的支持。《紫阳民歌》《镇巴民歌》分别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得到有效地保护。由于农耕形式的改变,陕南民歌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正逐渐消亡,对陕南民歌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对挑战和危机,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加强:

  4.1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强对陕南民歌的挖掘整理和保存。重点对年龄偏大,居住偏远的老艺人进行音频、视频记录,分门别类建立相应的数据库,避免人亡艺息的悲剧再度重演。

  4.2强化传承人队伍建设。传承人培养应从娃娃抓起。非遗保护传承单位应组织影响力较大的傳承人深入到中小学校开展陕南民歌教唱活动,从中发现优秀苗子进行重点培养,壮大传承人队伍,彻底改变陕南民歌传承人队伍后继乏人的局面。

  4.3拓展生存空间,创建陕南民歌新的生态环境。原有的山坡河畔,田间地头因生产方式的改变,陕南民歌传唱、对唱、合唱的空间已不复存在。组织者应在农家乐、景区寻求新的突破,把歌台搭建在人员稠密的农家乐院坝和景区内,培训新的受众面,营造新的生存空间。

  4.4建立机制,持续发力。传承发展陕南民歌不是一蹴而就的临时之举,而是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通过连年不断地举办陕南民歌大赛,词曲创作征稿大赛等活动,形成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让热心于陕南民歌的创作者,歌唱家荣誉上有盼头,经济上得实惠,使之为陕南民歌的传承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张宣强 :《唱歌的土地》,人民日报出版社,第1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