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文艺论文

竹笛音色的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3-03-26 01:17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摘要:每一个笛子吹奏者都希望吹出优美、甜润的音色。那么,怎样才能吹奏出如此美妙的音色呢?除了笛子的质量外,演奏者对于气息的控制与运用,笛膜的选择与粘贴等情况,也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竹笛;音色;影响因素

  一、气息的控制与运用

  竹笛同其它管乐一样,具备“气”、“唇”、“指”、“舌”四功,气功居为首,可谓之根本。气息的正确运用与控制是获得良好音色的前提,民间常有“气沉丹田”、“气息满胸”之说。“气沉丹田”能使音色坚实、浑厚、不虚浮,但这仅仅是指演奏低音区时如此。要想使笛子各音区(高、中、低)得到统一而优美的音色,就应当在演奏三个不同音区时,要有三个不同的气息位置:即演奏低音区时气息位置应沉到腹部“丹田”处,即我们常说的到“肚脐”以下。此时身体应放松,腹部呈松驰状态,人有下坠之感。而在演奏高音区时,应将气息位置提到胸部,腹部收紧并顶住,胸腹部呈紧张状态。在演奏中音区时,气息的位置应在胸部与腹部(丹田)的中间,胸腹部呈自然状态。应该注意的是,在实际演奏中,气息的三个位置并不是绝对固定在某一点上,而是呈阶梯式,上下变化。初练时也许对气息位置不敏感,可用八度大跳来体会不同的气息位置,待熟练以后,再慢慢缩小音程距离来练习。

  能否熟练地掌握演奏时的气息位置之变化,对于笛子的音色是非常重要的。在演奏竹笛过程中,如果气息位置没有变化,则三个音区的音色就不会统一,听起来就有不通之感,就会导致音色虚浮,缺乏弹性,明亮度与清晰度都很差。如果吹奏者的气力足,在掌握正确用气方法的基础上,吹出的音质就饱满有力。反之,若气力不足,吹出来的音必定软而无力,微弱虚飘。但气足还必须有很好的控制能力,若气足而控制不住,那么吹出的声音必定粗野刺耳,这种毛病叫作“直吹”。吹奏的力度是唇力和气力的密切配合;控制能力则是唇部控制与气息控制的密切配合,这是吹奏出美好音色的根本之功。具备此功夫,才能吹奏出润而不虚、脆而不飘的音色,以及强而不高、弱而不低的音准。有的吹奏者吹奏的音虽然纯净,但气、唇功力较弱,因而音色润而不实,脆而不坚,在演奏富有激情和粗犷、泼辣的风格以及强弱对比分明的乐句时就难以胜胜地,显得平淡无味,力不从心。所以气息的控制运用是表现音色强弱和音准的先决条件。一个出色的演奏者,具备扎实的气息控制与运用的能力,必然是经过长期苦练而获得的。

  二、笛膜的选择与粘贴

  竹笛的发音清脆、明亮、甜润而优美,主要是因为有笛膜的关系。这是中国笛子的一大特点,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艺术实践中取得的成果。笛膜对于笛子的音色、音量、灵敏度等都发生影响,选贴得当,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必须仔细选膜,认真粘贴。

  用于笛子的膜有苇膜、竹膜等多种。从质量上说,以苇膜为好。笛膜应选择嫩而柔软、薄而透明、绷拉无声并有一定韧性的苇膜为佳。笛膜通常可在乐器店购买,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亲自动手进行采制。采制的季节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选择水塘边、树荫下、成长良好的芦苇,截取所需部分,分节切断,然后用刀象削铅笔一样削去芦苇一端的苇皮使膜露出。再将露出的膜用手指捻成一小团,用一支比苇管稍细、稍长的竹筷,顶住小团顺苇管捅过去,待留有二、三公分时停住,取出竹筷,从削过的一端向苇管内吹气,使苇膜呈圆筒状,再用刀片将膜面上乳白色的杂质除去,最后,将膜拉出来。用小剪刀将膜裁开,立刻用有色纸包好存放备用,放在阴凉处,切勿风吹日晒,以防变硬而失去弹性。用发黄或又老又厚的笛膜是吹奏不出美好音色的。

  笛膜的粘贴方法有横贴和竖贴。横贴是笛膜原有丝纹与笛子的竹纹垂直,粘贴后原膜纹与人造皱纹一致。这种贴法虽有抗振性强、发音厚实的优点,但音色不够纯润、清脆。竖贴是笛膜原丝纹与笛子竹纹一致,粘贴后原笛膜与人造皱纹是垂直的。这种贴法效果较好,吹奏时气到音出,反应灵敏,常能奏出“水灵灵”的声音。目前我国专业及业余笛子演奏者大多采用此法粘贴。

  粘贴笛膜的松紧度要适当。过松,笛膜振动过大,发音、刺耳,高音难吹出,且易破裂;过紧,笛膜振动太小,发音呆闷无色彩。一般来说,曲笛的笛膜粘贴得稍松些,梆笛的笛膜粘贴得稍紧些。在这诸多因素中,应重点考虑乐曲的风格、速度、力度,以求更好地表达乐曲内容。至于到底多松多紧,要靠演奏者根据具体情况自行选定。试吹后不合适,还可随时加以调整。同时注意粘贴笛膜时,手指一定要干净,不要把膜面弄湿、弄脏,以免笛膜变质,影响音色、音量及灵敏度。

  三、演奏者的乐感与竹笛音色的内在联系

  吹奏者的乐感对音色的要求是自身潜在的重要因素。演奏者的乐感不仅决定抒发乐曲感情的表现力,同时与音色声息相关。吹奏者的乐感强,必然对音色有美好的追求,讲究声音的优美动听。反之,乐感差,所吹奏的音色是不会令人满意的,甚至会吹出杂、燥、闷、虚的声音。竹笛演奏中音乐的美感及所蕴涵的内容、情感和意境,必须通过音色的变化这一特殊感性材料来加以表达,演奏者和欣赏者通过情感化乐音这一艺术媒介共同获得完美的审美体验。根据不同的艺术表现需要,通过一定的演奏手法而奏出不同色彩的乐音,它不仅能表现情绪的紧张与松驰,而且还能表现情绪的激动与平静,饱含了多种不同的感情因素。所以,吹奏者的乐感与吹奏出的音色有着极其重要的内在联系。

  在表现坚定、刚毅的情绪时,适宜采用刚的音色,音头清晰,保持较强的力度,具有穿透力和震撼力。笛子曲《秦川抒怀》(马迪曲)引子的第一句,运用此种音色,表现了西北人民豪迈、倔强的性格特征,使得乐曲风格独特,倍添情趣。相反,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和优美形象时,则要采用柔的音色。音头较软而润,一般用中弱或中强的力度,具有流动性和抒情性。技术上要求重心相对靠后些,力量传递较慢;呼吸速度平和,气流较缓。笛子曲《姑苏行》(江先渭曲)的引子,采用柔和的音色,描绘了一幅晨雾依稀,楼台亭阁若隐若现的诱人画面。

  若表现豁达、开朗、欢快的情绪,就要选用明亮的音色,听起来清晰、明快。笛子曲《我是一个兵》(胡结续改编)运用此种音色,表现了年轻战士威武雄壮的英雄形象和勇敢坚定、一往无前的精神风貌。反之,表现内在情感和忧伤情绪时,则要采用暗淡的音色。技术要求与柔的音色相似,但在用力上应更深沉、含蓄些。笛子曲《妆台秋思》(詹永明订谱)就使用此种音色,更加突出了惆怅、忧郁的情绪,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当乐曲表现饱满情绪和敦厚形象时,演奏的音色则要浓厚、丰满,共鸣充分,立体性强,富于张力和动感。笛子曲《农民翻身》(冯子存编曲)就采用了此种音色。以极其强烈的对比,形象地表述了旧社会农民的悲惨境况和翻身后的喜悦心情。在表现回忆的情感和幽静的意境时,薄淡的音色更为适合,其特点是频响范围窄,无须丰满浑厚和太多的立体感,而更侧重清淡、平和。技术上要求发音位置靠前,重力相对减少;口风变小,气流较缓,指上无过多的修饰。笛子曲《老工人讲的故事》(吴华曲)采用此种音色,表现一种人世沧桑、悲欢离合的情感。

  四、音量的大小对竹笛音色美的影响

  音量的大小,对于管乐器而言就是气流量的大小,这对笛子的音色美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同人的噪子一样,每件乐器都有其最佳的共鸣点,超过或达不到这个最佳共鸣点,都不能使音色达到理想的标准(特殊效果需要时除外)。达不到最佳共鸣点,容易使笛子的音色虚浮、发闷。而超过了这个最佳共鸣点,就会使音色变噪,造成“声嘶力竭”的效果,同时也影响正常演奏时的气息运用。所谓“强不噪、弱不虚”。在演奏实践中,在笛子共鸣范围许可的情况下,加强音量的对比,以增强竹笛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