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
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论文引言写作的常见问题与修辞技巧

时间:2025-11-25 21:49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在期刊论文写作中,引言不仅承担背景说明,更应阐明研究问题、突出创新价值并引导读者理解研究逻辑。然而,许多作者常陷入信息堆砌、问题模糊、逻辑松散与语言平直等困境,削弱引言的学术指引功能。本文基于IMRAD结构,结合实际写作案例,归纳引言中的常见错误,并提出以结构优化、问题驱动、文献精选与修辞强化为核心的改进策略,助力作者打造逻辑清晰、聚焦有力、富有说服力的学术引言。

  一、常见错误:从“背景堆砌”到“逻辑失衡”

  一个清晰、有逻辑的引言能有效吸引读者的兴趣,为后续的研究内容奠定基础。然而,许多研究者在撰写引言时,常常会陷入结构混乱、内容冗杂的困境,导致引言部分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以下通过两个典型案例,揭示作者在引言写作中常见的结构与表达问题。

  (一)案例一

  “智能手机、手表、手环等设备的普及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1]。设计了一种针对社区老年人的多功能智能手环,其具有身体数据实时获取、智能语音播报、跌倒报警等功能,并能将数据同步至App端,方便监护人实时查看老人的健康状况。与传统的健康监测设备相比,可穿戴式智能设备能够进行实时监测,具有节省人力成本及远程看护等优点[2],只要带上手环,老年人即可随时查看显示屏上的各项身体数据。智能手环系统的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图1系统总体框架Fig.1O verall system framework智能手环分为智能手环端和手机App终端两部分,利用蓝牙技术实现手环间的数据通信,通过云端将手环端与手机App终端间的数据同步,主要功能为心率、血氧、体温等数据的实时监测及实时定位、智能语音播报、摔倒报警等。”

  1.背景与情境构建不清晰

  引言应明确研究背景,帮助读者理解学术环境与研究必要性。然而,案例1背景构建模糊,仅提及智能设备对老年人健康监测的作用,未说明应用现状与研究趋势,也缺乏对智能手环重要性、技术局限与研究空白的阐述,致使研究问题缺乏充分支撑。

  2.问题识别不明确

  有效的学术引言应通过清晰识别和表述研究问题来引导论文的发展。案例1未能明确呈现研究问题,尽管介绍了为社区老年人设计的智能手环,却未交代其应对的具体需求或现有技术的不足。缺乏问题导向,使读者难以理解研究的必要性与创新点,削弱了引言的引导功能。

  3.语言表达与结构的流畅性问题

  该引言虽简洁,却因句式平直、缺乏逻辑过渡而难以突出重点。例如“设计了一种针对社区老年人的多功能智能手环”表述笼统,未与现实问题形成逻辑关联,功能罗列与研究目标脱节,导致论述衔接松散、说服力不足。

  (二)案例二

  “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校推进思政课建设提出全新的要求,促使思政教育改革进入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时期,众多学者研究教育数字化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借助CiteSpace软件,以可视化文献计量法分析教育数字化转型下课程思政的发展脉络,并阐述其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帮助。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通过高级检索的方式,将主题设置为“课程思政”和“数字化”,为了保证文献的可靠与一致性,剔除非研究性文献,最终得到有效文献631条,文献时间为2016-2024年。借助CiteSpace工具对选取的631条文献发文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

  1.问题识别缺乏聚焦

  引言未明确识别当前研究的核心问题或学术空白,仅笼统提及“众多学者研究课程思政改革”,却未指出现有研究在方法、理论或实证层面的不足,缺乏问题驱动意识,导致研究动因不明,难以体现研究的必要性与针对性。

  2.研究目标与创新性不突出

  引言应通过价值论证来突出研究的创新性与学术价值。尽管提到“为后续研究提供帮助”,但表述语义模糊,缺乏实质内容支撑。引言未具体阐明本研究在方法、数据处理或视角上相较于既有可视化分析的差异与突破,致使其学术价值与创新性难以凸显。

  3.研究结构未清晰呈现

  引言结尾仅简要提及采用 CiteSpace 进行作者、机构与关键词分析,内容零散,未形成完整的研究方案。缺乏对研究流程、分析维度及方法操作的明确预告,导致论文结构走向不清,削弱引言的指引功能。

  (三)共性分析:引言失衡的深层原因

  引言写作的核心挑战在于“逻辑组织”与“信息取舍”。从认知心理学视角看,许多作者在撰写时受制于线性思维倾向,往往按知识获取顺序而非逻辑递进组织内容,导致信息堆叠、论述散乱、焦点模糊。此外,不少作者在修辞上存在两个极端:一是过度堆砌文献,流于背景罗列;二是笼统强调研究价值,却缺乏论证与证据支撑。结果是,引言既不“引”读者,也未能“导”研究。

  二、优化IMRAD引言修辞

  IMRAD引言的修辞优化,不仅仅是文字的简化问题,更在于结构的精炼与信息传递的高效。引言的逻辑组织应符合“从宏观到微观、从背景到问题、从问题到方案”的倒金字塔结构,以实现“必要性—问题性—创新性”的层层递进。以下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优质引言的修辞策略与结构特征。

  (一)案例三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截至2019年7月底,中国已与136个国家、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95份政府间合作协议,在五通发展方面取得瞩目成绩[1]。“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契机,通过促进各国间旅游深度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地区旅游资源的充分整合与开发,提高旅游便利化,发挥“一带一路”文化旅游潜力,构建“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品牌,提高沿线地区的旅游吸引力。旅游国际合作在抓住机遇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能带动其他领域的深入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先导作用。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各国之间的旅游国际合作广泛开展,国家旅游年频繁举办,旅游合作协议签订数量增多,相关会议、论坛的举办都显示出其强大的活力。而现有“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旅游国际合作相关研究具有局部性的特点,仅关注我国边境地区与邻国开展的旅游国际合作,其路径在整体上尚未得到明确。此外,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实践缺少整体性的回顾,无法提炼出旅游国际合作的路径。基于此,本文根据扎根理论对“一带一路”现阶段旅游国际合作所取得的成绩进行整体性回顾,提炼抽象出推动中外旅游国际合作的路径模型,并对现阶段的合作重心进行探究,为未来旅游国际合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上述案例3清晰地遵循了引言的倒金字塔型结构,体现了逻辑建构与修辞表达的良好配合。首先,第1-2句,国家战略,从宏观政策入手,凸显研究话题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为研究的“必要性”奠定基础。这里采用的是“政策导向+成效数字”的写法,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次,第3-5句,提出已有研究的局限,展现理论与实践的落差。这部分起到了“文献述评+问题聚焦”的双重功能。写作者没有简单堆砌参考文献,而是指出了已有研究的视野局限与理论缺口,有效地完成了“问题驱动”的任务。第6-7句,清晰表述研究目的与价值。这部分明确交代了研究目标、方法路径、预期成果与学术价值,属于典型的“从问题到解决方案”的闭环写法,体现了引言结尾应有的路径预告功能。

  (二)案例四

  “民宿作为一种旅游新业态,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创业者独特的情怀与生活方式,一度掀起我国中小企业创业热潮。[1]尤其在2015年国务院提出“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后,全国各地民宿创业支持政策纷纷出台,涌现出大批民宿创业项目。根据《2019年中国在线民宿预订行业发展研究报告》,2018年中国民宿数量达16.98万家,全年投融资超50亿元,线上交易额突破200亿元,较2016年增长4倍。因此,民宿是我国旅游中小企业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之一,民宿经济成为激活我国文旅消费的重要手段,民宿创业实践对商业模式、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3]然而,伴随民宿的爆发式增长,“投资盲目跟风”“营收无力”“产品同质化”等问题也层出不穷,导致多数民宿经营惨淡、效益不佳,以失败告终。[4-6]因此,在2019年“推动民宿品牌化发展”的政策号召下,民宿创业成功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愈发成为关注的焦点。

  与实践热潮相比,以往民宿创业相关研究主要基于资源基础、企业成长等一般创业理论,探讨民宿创建、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单一创业环节的影响因素。[1,4,7]虽有学者探究了单一或个别因素对民宿创业的影响,并发现生活方式动机、[1]营销能力、[4]互联网[8]等因素对民宿绩效具有积极作用,但研究较为碎片化和分散化,也未能充分探究民宿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及其相互关系。[3]事实上,民宿等中小企业的创业活动受到创业主体、创业环境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只有充分结合行业创业特征,系统挖掘关键要素的影响逻辑,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民宿等中小企业创业成功。[2,9]但已有中小企业创业研究忽略了不同行业的异质性,即使旅游创业研究也较少侧重民宿领域。[6]而与一般中小企业相比,民宿高度依赖于民宿主人的创业活动,不仅规模有限、经营形态繁多,也更具文化互动性、情感参与性、服务综合性及创业风险性,因而现有基于一般创业现象的理论成果较难契合民宿创业实践。[1,5,10]特别是近几年,国内民宿创业实践已经发生了本土化的变革与创新,因此学界亟待形成民宿创业成功的本土化理论成果。

  针对上述民宿创业实践现象和理论研究不足,本研究将重点探究以下问题:民宿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如何促进创业成功?本研究基于多源访谈数据资料,运用扎根理论全面系统地提炼了民宿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及逻辑,并将民宿和其他中小企业创业要素进行对比。一方面,本研究有助于深化学术界对民宿创业特征的认识,为民宿创业成功研究提供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丰富了中小企业创业成功的过程机理研究,拓展了中小企业创业研究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本研究为民宿等中小企业创业的本土化实践提供对策建议,有助于实现民宿等中小企业创业成功及高质量发展。”

  案例4是典型的 IMRAD 引言写作范式。其结构既“顶天”——聚焦宏观背景,也“立地”——聚焦微观现实。第1–3句依次从产业现象、政策支持与量化数据三个层面展开,突出民宿的文化与经济双重特性,强化研究重要性与现实性,构建出由定性到定量的完整宏观论证链条。第4–5句以“然而”转折,引出民宿创业实践中的现实困境,聚焦中小企业创业失败的问题,运用“先扬后抑”的修辞策略,引入问题空间。

  第6句以“因此”承接转折,明确当前亟需解决的核心议题,奠定问题导向型研究的基调。第7–8句前半回顾已有研究成果,为文献批评铺垫;8句后半至第12句系统展开文献批评,指出研究碎片化、忽视行业异质性与理论滞后等不足,进一步强调民宿创业的独特性与研究必要性,拓展研究空间。

  第13–15句明确提出三个核心研究问题,形成清晰的问题链条,并简要介绍研究设计与方法。第16–18句聚焦研究价值,从理论构建与实践指导两个层面进行总结,完成引言的逻辑闭环。

  (三)IMRAD引言修辞的优化路径

  通过以上案例可见,优质的IMRAD引言应兼具结构逻辑(结构递进)与语言修辞(论述张力)。结构上,应遵循“宏观—中观—微观”的层层聚焦;修辞上,应灵活运用转折、递进、对比、数据支撑等策略,强化逻辑连贯与说服力。最终目标是实现“以问题为核心、以结构为骨架、以修辞为动力”的引言优化。

  三、IMRAD引言修辞技巧

  首先,在文献引用方面,高质量引言注重引用的精准性与必要性。作者通常围绕核心问题,精选少量具有代表性的权威文献,简要概述其主要结论与研究空白,从而自然引出本研究的切入点。避免堆砌边缘文献,有助于提升理论密度与聚焦度。

  其次,逻辑过渡的自然流畅是构建完整引言的关键。无论是从宏观背景到微观问题,还是从文献回顾到研究动机,优秀的引言往往借助过渡句实现逻辑衔接,如“尽管已有研究对……进行了探讨,但在……方面仍存不足,因此本研究拟对此加以拓展。”此类句式既保证行文连贯,也强化研究问题的演进逻辑。

  第三,结构与层次的清晰决定引言的聚焦程度。各段应围绕中心议题展开,通过由广至深的背景铺陈、由点到面的文献述评,逐步收束至具体研究问题。文献综述宜控制在三类核心观点或主题,避免“罗列式回顾”。

  最后,语言修辞需在信息密度与简洁性之间取得平衡。应避免冗长句式与堆叠术语,使用精准动词和简洁表达,同时可适度运用疑问句或反问句增强论证张力与阅读吸引力。

  四、结语

  高质量的IMRAD引言不仅是论文的开篇,更是研究逻辑与价值的承载体。通过明确背景、聚焦问题、精选文献及合理修辞,作者能够构建结构清晰、逻辑严谨、论证有力的引言,引导读者理解研究动机与创新价值,为后续论文展开奠定坚实基础,实现学术表达的精准与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