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农业论文

茄子黄萎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2-07-21 14:07 所属分类:农业论文 点击次数:

  摘要:茄子黄萎病的防治主要采用杀菌剂等化学防治措施,高温闷棚等物理防治措施,以及选育抗病品种、轮作和深耕翻种等农业防治措施,但这些措施存在抗病能力维持时间短或杀菌药物残留、污染环境等问题,这不仅危害了人们的健康,同时也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文章对日光温室茄子黄萎病发生与防治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日光温室;茄子;黄萎病

  黄萎病对茄子生产危害极大,发病后会降低茄子的产量和品质,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发病严重时可造成减产甚至绝收。茄子黄萎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要点如下:

  1病原及发生规律

  1.1病原

  茄子黄萎病是由真菌中半知菌亚门的轮枝孢菌侵染而引起的。病原菌丝体初为无色,老熟时为褐色,有隔膜。分生孢子梗轮状分枝,有2—4个轮状的枝梗,每轮有3—5个分枝,在顶枝和分枝顶端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椭圆形,单细胞,无色,菌丝体还可形成成串的厚垣孢子和黑色的微菌核。

  1.2发病规律

  茄子黄萎病菌以菌丝、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还可在种子、土杂肥中越冬,在日光温室茄子栽培中,可周年危害,侵染适温为19—23℃。病菌从植株根部伤口、幼根表皮及根毛侵入,后在维管束内繁殖,扩展到茎、叶、果和种子。病土是本病的主要侵染来源。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6—8a,同时施用有病残体的肥料也是发病的主要来源之一,带病种子也可远距离传播,通过灌水、农事操作传播。地势低洼,施用未腐熟有机肥,地温长时间处于15℃以下,则发病早而重,重茬地发病更重。

  2茄子黄萎病的防治措施

  2.1生态防治

  2.1.1抗病品种的选育

  通过选育抗病的茄子品种,提高茄子自身的抗病菌能力,以此来防治茄子黄萎病被国内外科研学者和茄子种植户认为是当前最经济、最根本的措施。近年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表型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现代实验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作物育种的快速发展。以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等为代表的传统育种技术,与基因工程育种、生物工程育种、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育种和分子设计育种等为代表的现代育种技术通过有机的相互融合,选育抗病的茄子品种,通过抗病品种防治茄子黄萎病具有良好的前景,并逐渐成为茄子产业育种中的主流。因此,大面积推广选育抗病的茄子品种,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防治茄子黄萎病,同时还能减少化学抗菌剂的使用,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国学者虽培育出了一些优良抗病品种,但在连作的条件下,效果不是很明显。

  2.1.2嫁接

  采用生育健壮、根系发达和适应能力强的野生茄子作砧木,所选种的茄子品种做接穗,嫁接进行换根处理,这是当前防治因重茬、土壤带菌严重造成的茄子黄萎病的最有效的措施。生产上砧木常采用托鲁巴姆、刺茄或赤茄,其中以托鲁巴姆的嫁接亲和性较强,生长势增强明显,因此在生产上应用最多。一般砧木托鲁巴姆每667m2用种量为10—15g,接穗品种每667m2用种量为30—40g。茄子嫁接防病技术的示范成功,为黄萎病的防治开辟了新的途径。

  2.1.3轮作

  大丽轮枝菌作为引起茄子黄萎病的主要病原菌,在土壤中主要以微菌核的形式存在。轮作作为综合防治茄子黄萎病的重要措施,不仅能够降低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还可以均衡利用土壤养分、调节土壤肥力。大丽轮枝菌可作用于茄科、十字花科、豆科和菊科等科的作物,不易作用于水稻、玉米和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因此茄子可以与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轮作,进一步减轻茄子黄萎病危害。除轮作外,合理选地、培养无菌壮苗、搞好田间卫生和深耕翻种等措施,对抑制大丽轮枝菌的传播和黄萎病的发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2.2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指采用有机硫杀菌剂、无机杀菌剂、有机磷杀菌剂、取代苯类杀菌剂、熏蒸剂和有机杂环类杀菌剂等化学药剂用于防治作物病原菌。目前,茄子黄萎病的化学防治主要通过使用土壤熏蒸剂或真菌杀菌剂,减少土壤内微菌核的数量,从而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在茄子播种前,使用内吸性杀菌剂对种子进行拌种,使用土壤消毒剂对苗床土壤进行消毒,并使用DT农药进行灌根或喷雾;在育苗结束至茄子黄萎病的发病初期,使用络氨铜、抗枯宁和多菌灵等植物抗菌剂对茄子进行抗病菌保护;在茄子黄萎病的发病期间,可使用敌克松或多菌灵等植物抗菌剂进行抗病菌治疗。综上所述,化学防治可以提高茄子的产量和品质。农药具有高效、速效、使用方便、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当前化学防治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防治措施。但使用不当可对植物产生药害,引起人畜中毒,杀伤有益微生物,导致病原物产生抗药性,且耗费人力、增加投资、农药的高残留还可造成环境污染。

  2.3物理防治

  棚室内环境密闭、条件温和、多重茬种植、化肥大量使用,造成了大棚中致病菌的累积,且使土壤板结、盐渍化现象严重。高温闷棚是一种价格低、省时省力、可大规模推广的物理防治方法。目前,一般采用高温闷棚的方法来减少大棚茄子黄萎病的发生。每年最热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在大棚地表上均匀撒施尿素、秸秆腐熟剂、粉碎的秸秆和杂草等,然后对大棚土壤进行深翻,浇透水,再覆盖塑料薄膜,闷棚,使大棚的地表温度迅速升温到45℃以上,闷棚时间为10d左右。研究发现,茄子黄萎病的主要致病菌大丽轮枝菌在45℃以上的高温作用下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甚至出现菌体死亡的现象。

  化学杀菌剂在防治茄子黄萎病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但其使用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药物残留问题,与人们对绿色食品生活的需求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追求相悖,而且也不符合发展可持续农业的目标。生物防治茄子黄萎病主要是采用生物手段影响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和孢子萌发、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减少第二年的初侵染来源,从而控制茄子黄萎病的发生。现代植物保护学研究发现,木霉菌、假单胞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链霉菌和一些植物的内生菌不仅可有效地抵抗大丽轮枝菌,还能够促进茄子的健康生长,且作用效果显著。

  结语

  黄萎病又名凋萎病、半边风、黑心病,是茄子花期发生的致命性病害,在日光温室栽培中,发病和蔓延极快,产量损失最大。全面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理念;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绿色防控原则。

  参考文献

  [1]王娜。茄子黄萎病的发生及综合防治[J].吉林农业,2017(20):72-73.

  [2]刘晶晶。茄子黄萎病病原菌分化、检测及生物防治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