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某理论视角下类论文的写作框架

时间:2023-05-20 21:27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了解期刊发文特征是精准投稿的关键,为帮助各位作者掌握各期刊发文写作规律,熟悉其写作形式,我们将针对CSSCI来源期刊中各类型论文的写作结构展开分析。分析更符合期刊写作惯习与写作规范的论文,供作者参考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论文写作要求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性,即研究与探讨的问题具有专门性与系统性。内容上要用相关的专业知识去阐述或解决所讨论的问题,语言表述要使用一些专业术语,专业术语有助于把文章内容表达得简洁、准确、规范、全面。理论性的论文不是对现象的罗列,不是一般原理的阐述,也不是实践经验的介绍,而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刻认识,是抽象而又生动的高度概括,是缜密而又严谨的科学推理。理论性的论文能够在本专业知识领域内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平期望值,如在本学科研究的理论、方法、视角、见解、主张等方面有新的发现与突破,乃至给本学科同仁的研究带来诸多启发与活力。基于此,有很多论文的写作会在题目中表明自己的研究是在“XX理论视角下”的研究,以此凸显自己的理论性。

  但只是题目中呈现“理论”并不代表自己的研究就做到了理论性,在其写作过程中对理论的应用才是最重要的。不少作者在写作时容易出现理论与研究问题脱节,理论并未派上用场,框架安排不合理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以“理论视角”发文较多的CSSCI来源期刊《中国电化教育》为例,分析其录用的论文的框架结构形式,以便为各位作者写同类论文时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及样本收集

  为保证研究的时效性及高度相关性,在《中国电化教育》期刊上,选取了2020-2022年发布的关于使用“理论视角”研究的论文,共计20篇,论文详情见表1。

  表1 样本信息

  通过对这20篇论文的分析,将其框架结构概括如下(见表2)。

  表2 各论文框架结构


  三、研究结果:框架结构分析

  通过对这些框架的分析,发现共呈现出三种写作结构,下面按照使用频率的高低顺序具体讲解。

  (一)理论介绍/文献综述——模型构建/指标厘定——模型验证/模型分析——策略/结论

  上述20篇论文中共有10篇属于这种框架结构,比如第1 、3、5、7、10、11、12、13、17、20篇,此类框架遵循的整体思路为:先将要使用的理论分一部分介绍清楚(包含理论及其与本文研究问题的适用性),或者是直接写文献综述(综述理论概括与研究问题),之后通过理论或是指标的界定,构建自己的模型,然后进一步验证或分析模型,最后提出解决策略。当然部分论文也会以推导出模型为主,侧重前面的分析推导,最终构建出模型便结束,比如第7篇。但我们建议既然构建了模型,就要验证其合理性,以使逻辑更完善。

  以第5篇“在线协同学习的群体动力理论模型、案例设计与实现策略”为例。该篇论文先是介绍了“在线协同学习群体动力模型建构的理论依据与核心理念”分别介绍了本文需要用到的2个理论和3个理念,之后开始在这些理论、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在线协同学习群体动力模型”,通过已有研究及访谈分析构建了自己的模型,接下来,为使模型得到推广及应用,以《创新思维及其培养方法》为例,基于上文提出的在线协同学习群体动力的理论模型,设计了实践案例,探究落地效果,最后提出了“在线协同学习群体动力的实现策略”。

  (二)理论介绍(理论问题)——现实问题/案例问题——问题分析(直接分析或结合案例分析)——对策建议/启示

  第二种框架结构与上一种有些类似,都是先介绍理论知识(含理论及其适用性、理论问题),理论之后则开始写现实问题(包含直接写整体的现实问题或是写案例的现实问题),然后是进行问题的分析,最后提出对策建议。

  上文的第2、4、9、14、18、19篇论文都体现了这个框架结构。比如,第19篇“价值共创视角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该论文主要研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路径”,第一部分先是介绍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链”,分别介绍了本文的理论视角“价值链分析理论”以及理论与问题的融合“职业人才培养价值链”,第二部分进入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实问题分析”直接介绍了问题及其分析,第三部分针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有效路径的实现”。再如, 第4篇““双减”政策执行的理论逻辑、现实问题与进路——基于利益原则和对X省的大样本调查”,先是介绍了 “双减政策执行的理论逻辑”,之后直接写了调研研究(包含了案例选取、案例问题、问题分析),最后给出结论或建议。

  (三)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研究设计/模型设定——实证分析——结论

  最后一种框架结构主要使用了质性/量化研究的写法,直接按照“文献综述——研究设计——实证分析——结论与讨论”形式去写的。比如第8、15、16篇,这种写法存在一个共性,即都使用了研究方法,且将研究设计单独作为一部分去写,比如第8篇使用了问卷调查,第15篇使用了问卷和访谈,第16篇使用了访谈和案例。因为使用到了方法,在正文中对相关方法进行介绍会使研究更为严谨(当然如果不单独介绍,就要融合到其他部分写,参见上一种框架结构),所以在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之后,可直接介绍研究方法(包含方法是什么、样本/数据的选取、操作步骤等等),之后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写结果与结论。

  比如,第8篇“生态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网络学习环境特征与影响研究——兼析优质网络学习环境的创设路径”,同其他模式类似,先是介绍“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之后“研究设计”处介绍了“调查对象”“调查工具”“数据处理方法”“样本聚类分组”等内容,将方法的使用介绍清楚后,开始进行“数据分析”,分析了“优质高校学生网络学习环境的基本特征”“高校学生网络学习环境的影响机制”,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结论与建议。

  小结

  上述三种框架结构,整体来说都是先介绍自己要研究的问题,或是直接写问题或是通过理论介绍或是通过文献综述的形式介绍;介绍清楚理论和问题后,根据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及研究方法,可以构建模型并予以验证,可以直接分析问题,也可以设计方法并实证分析;最终给出结论或建议。在实际写作中可对应选择适合自己研究问题的写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