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论文降重的改述与引用策略

时间:2023-11-15 21:17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文献在写作环节给我们带来的障碍。

  一、文献障碍:改述他人文献

  关于文献的使用,很多人都会犯一个错误,就是改述别人的文献。比如说我们明明该用直接引号的地方,不用直接引号,而是去改述,甚至有时候为了迎合自己的观点,把人家的意思给改变了。当然也有的人为了降低论文的重复率,有意识地去改变别人的观点、表述形式等等。这恰恰是我们对文献使用不当给论文写作带来的问题。

  

  很多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为把别人的观点改一改,换一下表述方式,就可以通过了,其实很难的。比如,上图中,“霍布斯在《利维坦》一书中最早阐述了国家学说,并提出了契约共识的思想。霍布斯认为,人性是恶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为私利而相互争斗,呈现出人与人的战争状态,为驱逐避害、自我保存,为寻求有组织的和平生活,人们相互建立契约,将自然权利交托给主权者,建立国家。至此,国家的产生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国家是人造物,而非神造物。”我们用浅绿色和橙色对这段话做了划分。这段话作者其实做了改述,从而造成一个结果。即因为作者的改写,我们现在判断不了,到底哪句话是霍布斯的观点。比如说霍布斯在《利维坦》一书中说这句话,我们可能还认为是霍布斯的观点,但是他只是提出了契约共生思想。我们在看到这篇论文的时候,会产生一个疑问,橙色这句话是霍布斯的观点还是作者的观点?我们不能区分哪些是霍布斯的观点,反过来也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区分哪些是作者的观点。如果我们连引用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都去无法区分,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认为这个作者可能是没有观点的,作者可能改述了霍布斯的观点。

  再往下,“可见,在霍布斯那里,个人同意是政治秩序的基础,契约共识是国家建立的前提,从而论证了政治合法性的来源”中,“可见”一词,好像是从霍布斯的观点引入到作者本人的观点,但是实际上这句话也是霍布斯的观点。这个地方带有误导性,因为“可见”试图引导读者跳出霍布斯的观点,让大家以为是论文作者的观点,但是“可见”后面还是霍布斯的观点。紧接着后面还有一句话,“但霍布斯又指出,在契约订立后,主权者便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人民必须绝对服从,体现了其政治共识思想的矛盾性”。这一段话虽然只是一段话,但是这一段话呈现给我们的结果就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整个一段话就是霍布斯的观点,没有作者的观点,作者只是改述了霍布斯的观点。但是别人的观点就是别人的观点,我们再怎么改述,再改上一千遍一万遍,它也不是我们自己的,也只能得出一个掩耳盗铃的观点。因为我们改述多了以后,自己可能也忘了到底是人家的观点还是我们自己的观点。

  有时候我们的论文投稿出去以后,审稿人或者编辑如果觉得某个地方可疑,就会让我们补充引用。但是如果我们找不到这句话到底出自哪里,就非常的可笑了。这就是典型的“把别人的观点改述多了之后,导致自己忘了这个观点到底是来自哪里了”。因为我们一开始写初稿的时候就没有做直接引用,导致补充引用的时候就找不着文献了。以上就是在论文写作这个环节,很多人都会犯的一个错误,即过度改述别人的东西,老以为改多了以后就成了自己的了。实际上不是的,实际上我们改多了以后,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东西的区别,也是非常的明显的,所以严格来讲我们写论文,这一点尤其要注意。

  如果说我们写一篇一般的论文,然后随便选择一本杂志或者普通期刊进行投稿,可能问题还不大。但是我们如果投到一个高级别、高层次的期刊的话,那么不管是编辑还是审稿人,对随意改述他人文献这一点都是非常忌讳的。这也验证了我们经常看到的一种现象,就是我们觉得有的论文看着挺好的,很有理论深度,选题也很新颖,但是为什么投到哪里都不被录用?是因为如果文献使用不当,会导致编辑觉得我们的论文里面有很多可疑的地方,编辑又懒得指出来。如果只有一处两处的话,编辑可以指出来,并要求我们补上引用,但是论文里面到处都是这种情况,那就没有办法指出来了,最终导致编辑部不录用我们的稿子。

  二、应对策略:引用+原创

  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我们的论文会因为改述别人的文献,导致不被录用。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怎么来应对?下面给出三个对策。

  1. 文献引用+原创观点

  我们的论文里面只能有两种内容,或者说只能有两个东西,而不可以有第三个东西。这两个东西就是引用和原创的观点,不可以有第三个,即我们对别人观念的感受。论文里面不可以把引用别人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

  论文里面我们要么是引用别人的观点,要么是自己创新,这个很容易理解。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反思一下自己是怎么做的。对于一些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我们甚至会要求他们的论文里面只可以使用直接引用,不可以使用间接引用。这个要求有点过高,但是对于一些写作基础比较好的人来说是可以这样要求的,因为我们严格来说就应该是这样子的。因为我们的间接引用容易出问题,我们有时候很难区分间接引用和自己的感受,所以这个时候为了确保我们的论文没有问题,我们就强调只可以有两点,不可以有第三点。

  2. 文献引用的两种方式

  我们怎样操作才能不去改述,甚至不去过度地依赖改述他人文献的论文写作方式?基本的做法有两个,第一个是引用在前、观点在后,第二个是观点在前、引用在后。这是常识性的做法,但是做起来可能是有难度的。就第一个“引用在前、观点在后”这种方式来说,这也意味着我们创新性的观点是在引用的基础上推导出来的。即我们在前面研究基础上做一个推动,这是正常引用的一个方式。第二个就是观点在前,然后引用别人的文献,主要是将别人的观点作为论据来支撑我们的观点。以上就是两种引用别人文献的方式。接下来,我们来两篇范文。

  

  第一种情况,引用在前、观点在后。作者前面引用“你需要假定某些物理事实来解释观察的同时发生,并以此来支持某个自然科学理论,但你不需要假定任何道德事实来解释所谓道德观察的同时发生”。这属于哲学观点,所以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我们只把它看做引用就行了。然后作者从引用里引申出自己的观点,即“换言之,对于自然科学而言,对事实的观察能够成为科学理论的证据”。这里是在论证“观察”跟“科学”的关系,后面论证“观察”跟“道德”的关系,“但对道德而言,我们却找不到理由来假设存在着某种可以被观察的道德事实”。这就是观点在后面、引用在前面的例子。我们很容易看出绿色字体标出来的观点,是根据前面的引用推导出来的。因为前面的是陈述,而后面才是根据陈述推导出对事实的观察与科学、道德的关系,这是引用在前、观点在后的例子。

  但是实际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论文引用完就结束了。作者可能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把别人的话放这里,以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完了,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强调引用在前、观点在后。方面是强调“引用”跟“观点”的关系,另外一方面强调前面有引用,后面就得有观点,或者反过来说前面有观点后面就得有引用,不可以只有观点,也不可以只有引用。哪怕堆砌了好几个引用了,但后面没有观点的话,想表达的意思其实还是没有表达完。

  第二种情况,观点在前、引用在后。作者的观点很简单,即“也有很多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大班教学成功翻转”,这个是探讨翻转课堂的。因为有人认为翻转课堂只适合小班教学,但是很多人反对此观点,认为有很多教学方式能够证明大班教学是可以翻转的。作者后面举了几个引用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比如说第一个举了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例子,第二个举了美国Jungic课堂的例子,第三个是美国的Linga和Wang的例子。作者运用三个引用作为前面观点的证据。

  作者三个例子为什么不是直接引用?因为作者引用的不是别人的观点。引用可以引用别人的观点,也可以引用事实。作者引用的其实是论文里面揭示出来的事实,但是即使如此,它仍然标注了引用。这个作者在引用方面是非常谨慎的。他没有像其他人写论文一样,把事实再描述一遍,就变成自己的了。毕竟这个事实是有出处的,不是这个作者原创的。因此,这个时候也要加上引用,虽然说不是直接引用,但是也要加引用。以上就是观点在前、引用在后的例子。

  3. 有观点必有引用

  我们如果想表达一个观点,就一定要有证据来证明我们的观点,否则这个观点就值得怀疑。下面就是两个典型的只有观点没有引用的例子。我们不看只有引用没有观点的例子,因为那种情况比较少一些,但是只有观点没有引用的情况非常多。

  

  第一个例子,前面有一个观点说“‘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技术条件具备与实践应用不足之间的矛盾,限制了‘互联网+政务服务’作用的发挥”。如果这个观点要成立的话,作者后面应该是提供论据,来论证前面这个东西确实是限制了互联网+政务服务作用的发挥,但是实际上后面没有提供论据。作者后面说了很多其他的东西,而且出现了很多新观点,比如说“技术变革必然推动相应的社会管理手段的改革与其相适应”,但这一观点与前面没有什么关系。紧接着又开始说“当今世界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信息共享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为‘互联网+政务服务’提供了现实可行性,而且亟需政府改变传统互联网思维,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一方面......存在较大缺口”。我们很容易发现作者的每一句话好像都是观点,而一个论据都没有,作者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我们怀疑。比如说技术变革就必然推动相应的社会管理手段的改革与相适应吗?是必然的吗?这是值得我们怀疑的。

  第二个例子,“网络及移动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信息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格局”,这是作者的一个观点。紧接着作者开始说,“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性,使得网络舆论场呈现多元化,理性与非理性混杂其中,公共舆情热点事件中舆论撕裂现象频发,舆论共识较难达成”。作者写了信息传播途径,写了舆论撕裂,写了舆论共识,然后开始写“网络舆论生态治理已成为我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

  这两个例子都属于只有观点没有引用的情况。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要竭力的避免这种情况,因为没有论据,我们的观点可能就是不成立的。哪怕观点是成立的,但是由于我们没有提供论据,别人也有充分的理由怀疑我们的观点可能是不成立的,也就是我们的论证有问题。这一类论文有一些显著的特征,即使劲往极端的情况去写。这也是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要竭力避免的。我们写论文的时候要尽可能地与我们的研究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保持中立、客观的立场,而不要过于主观甚至是武断。比如说技术变革必然推动什么,网络及移动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什么,这种表述尽可能都不要用,也就是我们论文写作用词方面,要尽量不使用形容词。因为使用形容词就表示我们表达的是主观观点,所以尽量不要用形容词。

  我们明明写的是互联网+政务,结果什么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都出来了,好像很唬人,其实与我们的观点根本就没什么关系。这就是只有观点、没有引用的例子。

  以上三条建议,可以帮助我们应对论文写作环节使用文献所面临的障碍或者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