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医学论文

根据中医体质学防治慢性疲劳综合征

时间:2022-04-18 21:24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点击次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健康越来越重视,疾病谱的不断改变以及向生物-心理-社会转变的医学模式,导致人们对于健康的定义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早在20世纪80年代,苏联学者Berionan首次[1]提出,人体除了疾病状态和健康状态之外,还存在一种中间状态,即“亚健康状态”。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显示[2],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病的人占20%,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随着国内外研究的不断深入,比亚健康定义更准确的病名,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由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于1988年正式[3]提出,相关研究显示我国CFS患病率为1.95%,女性多于男性,年龄多为31~50岁,脑力劳动者相对于体力劳动者患病率更高。对于CFS的治疗,西医多采用对症治疗为主,临床疗效一般,且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中医治疗本病凸显出独特的优势。中医体质学是一门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学科,随着中医体质学的不断发展,其体病相关论和辨体论治思想在慢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故从中医体质学角度防治CFS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1 CFS的现代医学认识

  1.1 CFS的临床表现

  CFS主要以长期疲劳为主要临床表现,持续时间≥6个月,休息后不能缓解,伴有咽痛、肌肉疼痛、睡眠障碍等[4]症状的症候群,目前应用最多的CFS诊断标准[5]是1994年CDC进一步修订的诊断标准,规定CFS具有如下表现,(1)临床原因不明的慢性疲劳持续或复发6个月以上为主要症状,休息后无明显缓解,排除了其他可由原发疾病引起的疲劳;(2)伴随以下至少4种症状:①咽痛,②注意力不集中或短时记忆减退,③淋巴结疼痛,④肌肉酸痛,⑤关节疼痛无红肿,⑥新发头痛,⑦睡眠后无法恢复活力,⑧在体力或脑力劳动后,身体不适持续24 h以上;(3)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

  1.2 CFS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

  关于CFS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多认为与以下因素相关。(1)病毒感染[6]:包括EB病毒、人类疱疹病毒、肠道病毒、GB病毒等;且相关研究还发现肠道菌群[7]改变也会引发CFS。(2)免疫功能失常:现代研究表明,CFS患者的免疫球蛋白IgM、IgA、IgG水平普遍降低,自然杀伤细胞(NK)数量、活性均下降[8];同时,相关细胞因子IL-1β[9]、IL-6[10]和TNF-α[11]水平异常也可引发CFS的一系列症状。(3)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异常:相关研究发现CFS患者体内HPA轴负反馈[12]调节失衡。(4)心理因素:相关调查表示,人在儿童时期所遭受的心理创伤越严重,成年后罹患本病的几率越高[13]。(5)遗传因素:Torpy学者[14]调查研究发现本病是一种多基因疾病,有着遗传异质性。(6)应激因素:当人应付多个(3个或以上)应激源[15]时,人体的免疫功能明显下降,极易导致本病的发生。对于CFS的治疗,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多采用药物对症治疗,但其疗效一般,且副作用较大。

  2 中医体质学

  2.1 中医古籍对体质学说的认识

  体质指的是个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性。《黄帝内经》是中医古籍中最早论述体质的一部医学专著,是中医体质理论的鼻祖。《灵枢·寿夭刚柔论》云:“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灵枢·论痛》云:“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以上经文都明确指出人与人之间体质的差异性,可见人们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已经具有体质的概念。

  2.2 现代医家对体质学说的认识

  现代医家以王琦教授为首,对于中医体质学的研究越来越丰富,1978年王琦教授[16]明确提出“中医体质学说”的概念,并于1995年出版了由王琦教授主编的《中医体质学》,标志着中医体质“学科”的正式建立。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正式发布《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归纳总结出9种常见中医体质类型[17]: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对中医体质学的规范及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 CFS与中医体质学的关系

  中医古籍中并没有CFS的病名记载,但是根据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本病一般可归属于中医“虚劳”范畴。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四肢不欲动”“四肢不举”“懈墯”“罢极”“身重”等词来描述疲劳的症状,除了躯体症状之外,CFS患者一系列的精神心理症状同《金匮要略》记载的“百合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由上可以看出,中医虽无CFS的明确记载,但是对于其临床表现却早有记载,故本文从中医体质学角度讨论CFS的发病、预防及治疗,以期为临床上防治CFS提供新思路。

  关于CFS发病与体质的关系,前期学者也做过相关调查研究,如刘庆等[18]发现CFS患者常见体质为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阴虚质;张振贤等[19]发现CFS的产生与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气郁质呈正相关,且与气虚质最为相关;郝燕等[20]发现CFS的发生与气虚质和阳虚质关系最为密切。综上所述,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阴虚质4种体质的人是CFS发生的高危人群,且以气虚质、阳虚质为主,故及时调理体质偏颇,无论对于预防还是治疗CFS都有极大的好处,现将4种常见体质介绍如下。

  3.1 气虚质

  3.1.1 气虚质的临床特征

  气虚质临床特征[16]为气短懒言,语声低弱,易疲乏,易出汗,精神不振,舌质淡红,齿痕,脉沉或脉弱,是最常见[21]的偏颇体质类型之一,临床上很多亚健康状态如CFS的发生与气虚质密切相关,李立华[22]、刘庆[18]、张振贤等[19]学者临床调查研究发现CFS患者以气虚质最为多见。

  3.1.2 气虚质与CFS发病的中医关系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所以气虚质的形成以脾肾气虚最为关键。《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肾藏精,主骨生髓,若肾气亏虚,骨髓失养,则表现为腰膝酸软,乏力嗜卧;脑髓失养,则表现为头脑昏沉、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同CFS躯体和精神症状十分相似。《灵枢·本神》云:“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东垣十书》云:“脾胃虚弱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脾主运化,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全身的肌肉均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充养,才能丰满壮实,发挥其功用,若脾气亏弱,气血生成不足,四肢肌肉失养,导致四肢倦怠,周身乏力,同CFS的主要临床表现不谋而合。

  3.1.3 气虚质与CFS发病的现代医学关系

  关于气虚质的本质,现代医学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试验研究,发现了气虚质的发病机制,主要体现在细胞因子[23]的变化上, TNF、TGF-β等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增强、生物学活性升高,抑制Na+-K+-ATP酶的生物学活性和基因表达水平,引起机体诸多器官功能下降和能量代谢异常,出现疲乏无力、少气懒言等疲劳症状。且TGF-β是一种免疫抑制剂,抑制胸腺细胞增生、淋巴细胞的功能、B淋巴细胞分泌IgG和IgM,从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也是引发CFS的一个重要原因。邓旭光等[24]实验研究还发现气虚质的人血清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均减低,提示气虚质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减退,也与CFS的发病关系密切。相关研究还显示,气虚质的人体内色氨酸[25]代谢异常,色氨酸可转化生成5-羟色胺(5-HT),5-HT的异常[26]在CFS的发病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5-HT含量异常直接引发中枢疲劳,同时5-HT参与镇痛,影响睡眠,可以诱发抑郁,疲劳、疼痛、失眠、抑郁等症状正是CFS的主要临床表现。所以综上所述,气虚质的人对于CFS发病的影响同现代医学对于CFS发病机制的认识十分吻合。

  3.1.4 气虚质CFS的调理

  黄丹旋等人临床研究发现健脾养胃膏方[27],由《金匮要略》“薯蓣丸”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化裁而来,尤其适用于气虚质的亚健康人群,明显改善了CFS疲劳等相关症状;柳鸿志[28]临床研究发现补中益气汤能改善CFS的疲劳等相关症状。说明使用补肾健脾益气中药能改善气虚体质,从而改善CFS的临床表现。

  3.2 阳虚质

  3.2.1 阳虚质的临床特征

  阳虚质临床特征[16]为手足不温,畏寒,形体白胖,肌肉松软,精神萎靡,疲乏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胖,齿痕,脉沉迟。《景岳全书》云:“盖阳虚之候,多得之愁忧思虑以伤神,或劳役不节以伤力,或色欲过度而气随精去,或素禀元阳不足而寒凉致伤等,病皆阳气受损之所由也”,意味着后天诸多不良习惯能够促进阳虚质的形成。

  3.2.2 阳虚质与CFS发病的中医关系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素问·举痛论》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以上经文说明阳气充足可以蓄养精神,使人精力充沛,可以温养筋脉,使筋脉柔和,活动自如,相反阳虚生寒,寒主收引,主凝滞,可以收引经脉,凝滞气机,导致不通则痛,不能蓄养精神导致精神萎靡,不能温养经脉,导致筋脉活动不利,甚至出现疼痛,以上同CFS的躯体症状和精神症状都十分相似,所以认为阳虚质也是引发CFS的常见体质类型。

  3.2.3 阳虚质与CFS发病的现代医学关系

  关于阳虚质的西医发病机理,现代医学研究颇丰,在CFS发病主要体现在阳虚质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功能[29]减退、免疫功能紊乱[30]、肠道菌群失衡[31]、能量代谢水平[32]下降相关,表现为血清皮质醇、ACTH含量较低;IL-1β水平显著升高;乳酸含量低、LDL和VLDL含量低、脂肪酸含量低。丁维俊等学者[33]实验研究发现肾阳虚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数量下降,大肠杆菌、肠球菌等肠道需氧菌异常增加,从而证实了阳虚质存在肠道菌群的异常。

  3.2.4 阳虚质CFS的调理

  马彦波等[34]实验研究发现运用温肾健脾膏治疗脾肾阳虚型CFS大鼠,可以明显升高外周血IL-4、IFN-γ、CD3+、CD4+、CD4+/CD8+水平,降低IL-2、IL-6、CD8+水平,说明温肾健脾膏可以调节脾肾阳虚型CFS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以及相关炎性因子水平,从而改善CFS大鼠免疫功能。谭媛[35]临床研究发现扶阳火艾灸疗法可以改善阳虚质CFS周身乏力等疲劳症状,还可以改善CFS患者体液免疫。说明临床上采用温阳法,无论从改善其疲劳等相关症状还是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对于防治阳虚质CFS有明显的疗效。

  3.3 气郁质

  3.3.1 气郁质的临床特征

  气郁质临床特征[16]为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忧郁面貌,胸胁胀满,乳房胀痛,善太息,睡眠差,食欲下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等。该体质主要表现为心理状态方面的异常,气郁质的形成与肝关系最为密切,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进步,人们压力逐渐增加,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很多人出现肝气郁结的情况。

  3.3.2 气郁质与CFS发病的中医关系

  气郁质主要体现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焦虑、抑郁情绪的出现。《临证指南医案》云:“盖肝主筋,肝伤则四肢不为人用”,《素问·痿论》云:“肝主身之筋膜”,《素问·六节藏象论》云:“肝者,罢极之本”,说明肝与筋、肢体活动关系密切,肝气郁结,导致肝失疏泄,筋脉失养,出现四肢活动不利,不耐劳作,易疲劳。《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陈士铎在《辨证录》云:“气郁不舒,忽忽如有所失,目前之事竟不记忆,乃肝气之滞”,说明肝与脑的活动关系密切,又肝主疏泄,调理情志,所以肝气郁结容易使人出现焦虑、抑郁、失眠、健忘等精神心理症状,以上躯体症状和精神心理症状同CFS十分相似。

  3.3.3 气郁质与CFS发病的现代医学关系以及调理

  关于气郁质的西医发病机理,现代医学也有相应的研究,严灿等[36]实验研究发现慢性束缚、激怒、应激使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紊乱,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降低,导致免疫功能低下,中医认为此为“怒伤肝”,说明气郁质会出现上述功能异常,调肝方药可以纠正应激大鼠HPA轴的紊乱,还可以提高应激大鼠的免疫功能。彭玉清等[37]临床研究发现疏肝解郁汤可以改善CFS症状、消除疲劳,增加患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含量,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说明对于气郁质的人可以采用疏肝解郁法防治CFS。

  3.4 阴虚质

  3.4.1 阴虚质的临床特征

  阴虚质临床特征[16]为:五心烦热,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小便短涩,入睡困难,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不良生活习惯如纵酒伤阴、房事过度耗精、误服辛温燥烈之品、嗜食辛辣等会促进阴虚质的形成。

  3.4.2 阴虚质与CFS发病的中医关系

  阴虚质的CFS患者主要表现为精神心理症状。《金匮要略》中“百合病”的主要表现有“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通过一系列精神症状描述,加之口苦、小便赤,可以认为“百合病”病机为心肺阴虚内热,热扰神明,而出现的烦躁不安等症状,与“慢性疲劳综合征”[38]的精神心理症状、“心理亚健康”[39]等较为类似。

  3.4.3 阴虚质与CFS发病的现代医学关系以及调理

  关于阴虚质的现代医学发病机理,也有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如任小娟实验研究[40]发现,阴虚质的人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免疫功能显著下降;刘齐等[41]发现阴虚质的人存在肠道菌群的失衡,处于一种低能量摄入状态,表现为食物消化吸收率下降,导致虚弱乏力等症状出现,同CFS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躯体症状相吻合。在精神心理异常方面,占明等[42]临床研究发现百合地黄汤可明显改善阴虚型心理亚健康人群的一系列精神心理症状,抑制病情向精神心理疾病发展,说明养阴清热法可以改善CFS患者的精神心理症状。

  4 小结

  综上所述,根据中医体质学说,结合现代医学对于不同体质的发病机理研究,通过纠正偏颇体质的方式防治CFS,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阴虚质体质之人是CFS高发人群,对以上4种偏颇体质人群进行早期调体干预,将会降低CFS的发病率,甚至对于一些CFS患者,辨体论治也成为了治疗的新方向。但目前国内外关于中医体质学与CFS之间关系的研究尚少,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CFS中医体质干预的机理,使中医体质学说更好地应用到CFS的防治中。

  参考文献

  [1]田丹.情志失调与亚健康状态相关性的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07.

  [2]张冀东,王丹;何清湖,等.中医亚健康学学科内涵与外延的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7):3777-3781.

  [3]KOMAROFF A,BUCHWALD D.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n update[J.Annu Rev Med,1998,49:1-13.

  [4] BRUNWBJORNEK.BRUBAK O,et al.Diagnosis and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myalgic encephalopathy(CFSIME)[M].Norway:KnowledgeCentre for the Health Serv ices at The Norwegian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NIPH),2006:9.

  [5]FUKUDAKSTRAUS S.HICKIE Let al.T he chronic fatiue syndrome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its definition and study.International Chronic Fatiguesyndrome Study Group[J].Ann Intern Med,1994,121(12):953-959.

  [6]张维,刘志顺,徐海蓉,等.针刺背俞穴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研究[J].针刺研究,2011,36(6):437-448.

  [7]王建楠,曾艳平.肠道菌群在慢性疲劳综合征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4).478-481,486.[8]黄润楷.邓氏平衡针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

  [9] SHEPHARD R.Cytokime responses to physical acirvtyr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ll-6.sources, actions;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J rit Rev Ilmmunol.2002,22(3):165-182.

  [10] ROBSON-ANSLEY PMILANDER L,COLINS Met al Lcute interleukin-6 administration impairs athletic performance in healty,rained male runners[uJ.Can J Appl Physiol,2004,29(4):411-418.

  [11]BORGHIS,ZARFELONA,PINHO-RIBEIROF et al.Role of TNF-ITNFR1 in itense acute swinmming-induced 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in mice[.J.Physiol Behav,2014,128:277-287.

  [12]金杰,张昱,陈海燕.圣地红景天对慢性应激疲劳大鼠神经内分泌的影响[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19):3-5,8.[13]李永杰,高旭光,王得新,等.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心理学特征的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1):51-54.

  [13]李永杰.高旭光,王得新,等.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心理学特征的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1):51-54.

  [14]TORPY D,BACHMAN A,GRICEJ etal Famial corticosteroid-binding globulin defciency due to a novel null mutation.association with fatigue and relative hypotension[J].Clin Endocrinol Metab,2001,86(8):3692-3700.

  [15]FULLE S,PIETRANGELOTMANCINELLl R,et al.Spetiic correlations between muscle oxidative stress and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 working hypothesis[J].Muscle Res Cell Motil,2007,28(6):355-362.

  [16]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17]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7.

  [18]刘庆,谭婕,凌家艳,等.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9):22-23.

  [19]张振贤,张烨,吴丽丽,等.慢性疲劳综合征与中医体质及社会心理危险因素相关性调查[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1):22-26.

  [20]郝燕.慢性疲劳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及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21]王晓红,王振华,程涛,等.浅谈中医气虚体质与疾病的关系[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23):24-25.

  [22]李立华,仇军;刘声,等.中医体质偏颇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关系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7,12(5):1171-1174,1178.[23]申维玺,刘玉梅,刘晓燕.用现代医学理论阐明气虚证本质和发病学机制[J].医学研究通讯,2005,34(10):6-8.

  [24]邓旭光,张珊珊,刘娟,等.中医体质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相关性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11):4-5.

  [25]王志永.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对痰湿体质、气虚体质与平和质的代谢组学比较[DJ.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26]裴钰,诸毅晖,袁权,等.5-羟色胺在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及针灸调整研究述评[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7):1776-1777.[27]黄丹旋,黎焕杰,陈珏璇,等:健脾养胃膏方治疗气虚质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12):6440-6443.[28]柳鸿志.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10):1354-1355.

  [29]宫星,董晓彤,王双昆,等.电针对阳虚大鼠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6):57-60.[30]王琦,姚实林,董静,等.阳虚体质者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变化[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12):1226-1232.

  [30]王琦,姚实林,董静,等.阳虚体质者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变化[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12):1226-1232.

  [31]李英帅,黄腾杰,李玲孺,等.阳虚质肠道菌群与宿主代谢共变化机制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7):1568-1570.

  [32]李英帅,王琦,袁卓君.阳虚体质者血清和尿液的核磁共振代谢组学[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32(11):2521-2527.

  [33]丁维俊,高峰,杨杰,等.肾阳虚证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状况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7,39(1):9-10.

  [34]马彦波,吴颂,安莹,等.温肾健脾膏对疲劳综合征大鼠免疫机制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20,47(12):188-191.

  [35]谭媛.扶阳火艾灸对阳虚质慢性疲劳综合征免疫功能及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8.

  [36]严灿邓中炎.王剑.调肝方药对慢性束缚应激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9):488-490.

  [37]彭玉清,刘洋,葛辛,等.疏肝解郁汤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32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0,29(6):436-437.

  [38] BLACKWOODS,MACHALE S.POWER M et al Effects of exercise on cognitive and motor function in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nd depression[J.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1998,65(4):541-546.

  [39]武嫣斐,夏小涛,赵蕾,等.非靶标1H-NMR尿液代谢组学筛选生物标志物组用于心理亚健康的诊断识别[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17,33(7)687-696.

  [40]任小娟.中医阴虚体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

  [41]刘齐,骆斌,梁金凤,等.阴虚质、平和质女性渐衰期血液生化指标与肠道菌群多样性特征分析[J].中医学报,2020,35(7):1514-1519.[42]占明.百合地黄汤治疗阴虚型心理亚健康状态人群100例临床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4,37(6):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