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的四重境界

时间:2022-02-25 09:08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众所周知,每位博士生小伙伴在读博这段时间,注定一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无论文、理科,处于不同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在这几年的时间里,都会“扒一层皮”。当我们在意识到现实与幻想的差距后,充分体会到了做学术的“彻骨寒”;当我们将冷板凳坐穿后,基本就都要做好与自己的学位论文死磕到底的准备了。这个时期或许是读博期间最为煎熬的,但唯有破釜沉舟,方可修成正果。
 
  读博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读博生涯中的每个阶段,我们具体应怎样做呢?笔者通过此文将宋人陆九渊的“六经”论(即“我注六经、六经注我。”)迁移到博士生涯当上来。真没想到,古人的哲学,竟也与众多博士生当下的境遇所契合。嚯,想不到当代博士生们的求学状态,哲人早就预料到了!
 
  一、我“读”六经:小伙伴们读文献需了解的小tips
 
  作为博士界的“小白”,文献储备量环节必不可少,这是踏进“求智之旅”的第一步。其实读文献也是有很多技巧隐藏其中,如果不小心“踩坑”,那咱们的读博生涯,搞不好就出师不利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为学术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当我们在筛选、阅读文献以支持研究工作时,究竟有哪些注意事项吧,Let’s go!
 
  1.既要重“量”也要重“质”
 
  一旦决定要攻读博士学位,读文献的重要任务就跟博士生们“绑定”到一块儿了。古人云:“夫文章者,科研成败之大事,死生之道,不可不察也。”
 
  当然啦,保证充分的文献阅读量固然重要,但也不能盲目涉猎自己只是感兴趣但却与研究方向无关的文献“瞎”读,要筛选真正有助于自己科研方向的文献来阅读,尤其要读懂、读透。举个例子,一位博士曾在自己的网络“自留地”提醒大家:“文献,不在于我们查到多少,而在于能掌握多少。
 
  那么,博士生究竟应该读什么、怎么读?最好读好的文章,譬如公认的好文献,或者从好的杂志或会议文集里挑出的文章。当然啦,有时间可以读一下经典文献。怎么读呢?一定要细细把玩,从问题的背景,到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与技巧,从各个角度去看所解决的问题。
 
  再举个栗子:质量越高、影响因子越高的期刊上刊出的论文往往内容更加丰富、更富有价值,往往也更加前沿。这类文章一般对本领域的研究现状有着充分的了解,往往产出于大牛组,阅读这类文章能够让你快速跟进本领域最前沿的话题,进而不用担心自己成果的创新性问题。
 
  2.明确“提高源于实践”
 
  学术圈有这样一句玩笑话:日看论文300篇,不会科研也会编!
 
  正确的入门方法,是迅速着手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尽快写出自己第一篇论文。随着经验的积累,咱们的自信心和写作能力大增,论文水平和研究深度亦显著提高!
 
  当写出两三篇较高水平的论文了之后,那时候再去读文献,才真正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学术水平的提高,唯有源于实践。
 
  举个栗子,在抖音、微博上有句热门评论:“眼睛:我会了;手:不,你不会。”这就是“眼过十遍,不如手过一遍”。
 
  3.做好文献整理、总结
 
  每个初入科研圈的博士僧,一定在阅读中碰到过许多问题,比如说:他们读不懂文献,或者初读对文献印象深刻,可没过多久,就很难记得其中的细节,等自己再想回头去看的时候或写文章的时候,文献又很难找到。每当这时,文献整理和汇总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文献总结是将自己看过的文献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将其中的要点进行整理并重新撰写。虽然这个过程非常的花费时间,但是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当然,博士生们无需将每一篇文章都做这么详细的总结;有些文章,只需粗略阅读摘要、结论和图片即可。
 
  举个例子:有一位博士学姐在网络社区分享了她的“过来人”经验:她常用Power Point进行文献的总结,将一篇文章的标题、作者以及作者单位写清,摘要部分通过自己的理解,将文章内容进行重新撰写。她会将文章中关键的图、表、试验步骤进行摘抄或重新排版,通过重新梳理文章内容,原来可能糊涂的内容,一下子就会清晰起来,这就是一个解决晦涩难懂文章的好方法。并且这些内容可以作为日后大家写文章时候的参考,你什么时候找,什么时候都很方便。文献总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找研究方向的关键突破口。
 
  文献总结就像是树的根须,帮大家寻找学术土壤中的营养;文献整理就像是树干,帮大家立马观察到这个树的类型。唯有两者并驾齐驱,才能行稳致远。
 
  二、我“注”六经:博士生解释新议题需做些什么?
 
  我“注”文献:博士生尽量应该理解文献的本义,根据教材、专著跟以往所读文献中自己的认知观点来解释新的议题,力求追寻研究对象的原始意义。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在这个过程之中,博士生们需要了解哪些技巧吧!
 
  1.批判阅读独立思考
 
  读文献和读书一样,既要有所规划(阅读主线),又要随机跳跃、生枝张叶(联想贯通知识),才能编织一张知识之网。
 
  高校的课程设计虽然使得博士生掌握了所学专业基础知识,但在锻炼能力方面能够起到的帮助却大同小异。在此期间,大家可以随着课程阅读一些经典著作以吸取营养。导师有时会有一些课题项目,选题时就需围绕一定的研究课题,选择有研究意义的研究方向。若碰上那种放养型导师,时不时地需要自己去帮他干点杂活,那就更需要有判断力和主心骨,确定好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选择准确研究方向,不要浪费这段宝贵读博经历。
 
  举个栗子:有的博士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天天被博导召唤去干杂活,在科研上却毫无建树。甚至有新闻爆出寒门博士生因不堪博导奴役而自杀的事件,引得网上舆论沸然。
 
  除此之外,在阅读文献方面,作为博士生还是要避免一些误区。博士阶段需要做创新的工作,就没有现成的书籍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了,此时需要深入学习文献。然而,文献并非全都正确,错误比书上更多,都只是一家之言,需要用批判性的阅读来保证独立思考。
 
  2.力求最佳选题阐释
 
  通过大量阅读并研究相关文献,博士生们初步发掘出了可以做的问题。它需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并且有一定的难度。博士生们便开始了漫长的学术生涯,动用自己之前对该选题方向或研究对象的阐释和理解,寻求答案。
 
  举个例子:有时博士生们会感到无路可走,有时会怀疑自己江郎才尽、怀疑自己不是做博士的料,有时会感觉力不从心。这时,就可以与博导谈一谈,好的博导会成为他们的知己,鼓励他们再去查查有关资料。突然有一天,在撞到了电线杆、走出了小树林之后,顿觉柳暗花明,找到了突破口。一笔挥下,完成了第一篇论文!这就是所谓的无言的喜悦与冲动!
 
  3.标注习惯亟待养成
 
  这里的“注”,还可以理解为“标注”。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举个例子:中学时期,我们都习惯于在课本、作业本上批批画画,撰写心得体会。以前读纸质文献多,就用彩笔作加重或批注;现在有电子版PDF文件,可以在其中彩笔加亮批注备查。实际上利用Endnote等简单的软件管理文献,把文献分类标记就可以。一目十行,过目不忘,那是短期记忆。文献不是一遍就能吃透的,所以重要文献要常在手边,如同名著一样常“注”常新。
 
  三、我“写”六经:博士生写作论文要掌握哪些诀窍?
 
  基于以上对文献进行“读”和“注”的前提,大部分博士生这时基本已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论文成果。那么,这其中又有哪些需要他们弄懂的呢?
 
  1.注重逻辑,积累升华
 
  在进行写作工作时,要特别注重起承转合,体现出清晰的思维与逻辑流程,让别人能感受到自己所采用办法的合理性、点头称许。
 
  在写作能力提升方面,举个例子:一开始,博士生们可以找一些好的文章,照葫芦画瓢。必须找一个好的葫芦,才能画出一个好瓢。这些都可以在读文章时积累学习。写作有些经验后,可以发展出自己的写作风格。学会应用自己的语言,把文章写出来,若引用别人的结果或写法,给出出处。写文章需要磨练,以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上的付出。
 
  2.速战速决,拒绝拖延
 
  在知乎论坛上,有一位博士回忆往事:DDL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此言非虚,一天能当两天用。当然,早点动笔比啥都强。因为他当时在需要参加答辩的前一个月里,生物钟往后倒了24小时,也就是越睡越晚,还经历了黑白颠倒。最终论文能如期顺利写完,也是因为工作本身都做好了,理论推导和仿真结果是现成的,很多内容可以直接翻译英文论文。
 
  这种有害身体的写作方式是极不提倡的。对于写论文时的心态调节,有一位读博的女生在知乎这样分享说:在写论文进入倦怠期时,她会选择一些休闲活动来减压,并给自己设定每天要推进的字数目标,例如周一到周五每天花一、两个小时来写,每天推进600字。这种有规划且实切实可行的写作方案是可以借鉴的。
 
  3.修改文章,锱铢必较
 
  博士论文的修改要锱铢必较,不能放过任何细节。以下提供几条可供参考的论文修改小tips供各位童鞋参考:
 
  (1)查找错误,看看论文前后章节所做的试验数据,材料等方面有无前后不一致的。大家的实验数据的正确、一致是很重要的,要做到第一步,真实!
 
  (2)摘要、各章引言、小结,以及最后总结与展望部分的认真阅读与修改,至少保证句子通顺,尽量少用“介绍了”之类的字眼,多用“提出了,探讨了,研究了”之类的。
 
  (3)注意全文图表的修改,保证图表清晰。
 
  (4)注意全文错别字的修改。
 
  (5)注意参考文献的修改,注意与原文一致,尽量用近期的新文献资料。
 
  最后,选用纸质好一点的纸张打印,需用彩色的地方就彩印。毕竟博士生们都奋斗了这么多年,结果对他们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