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论文引言的四种写作思路及范文示例

时间:2022-06-23 22:33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众所周知,引言是论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对于引言想必很多论文作者仅是知其然,而却不知其所以然。也即对于一篇论文为何要写引言,似乎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要知其原因,首先还需知何为引言。引言则是写在书或文章前面类似序言或导言的短文,通常用以说明下面要说和写的主题和范围、宗旨、目的和经过。通常写在内容前面,也指别人所写的对作品的介绍或对本书内容的评论。通过对“引言”的定义介绍,实际上便可挖掘出对于学术论文来说一些重要的信息:主题、范围、经过、目的、作品介绍。通过这几个词,我们便可明确学术论文中引言的作用:介绍论文的主题,澄清写作目的,明晰研究问题,阐述研究思路。而相应的基本的思路框架也便可由此形成:研究背景(引出研究主题),研究重要性(澄清写作目的),文献综述(引出研究问题),研究思路。当然,这是基本的写作框架,其主要内容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通过明晰定义,我们便可知为何要写引言,也即我们需要在深入阅读文章或书籍之前,需了解文章或书籍围绕什么而写、因何目的而写、以何思路撰写、有何评价(大多针对书籍)。知其写作来龙去脉,才便于深入探索。而学术论文中的引言写作目的也是如此,但在引言写作过程中,很多论文作者却是“较好地”贯彻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实质上对为何写引言并不十分明确,导致在引言写作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研究背景叙述较多,看了半天迟迟不入“主题”;或者研究背景所占篇幅较大,而对于“研究重要性”却只字不提;新手作者还可能会存在缺少文献综述的情况,即缺少提出研究问题的过程表述。此外还可能会出现一些逻辑上的问题,例如各部分内容之间出现逻辑断层等,这些问题与对“引言”本身的写作框架熟悉度不够,或者整体写作不熟练有关。而下文将介绍几种引言写作的思路,当论文作者在遇到不同的情况时,可思考选择适合自己文章的写作思路。

  一、常规型思路:四要素齐全

  常规型思路即上文所提到的基本写作框架:研究背景、研究重要性、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将文章的研究内容从现实角度和学术角度,将其研究重要性和必要性都予以说明。从整体思路上来说,这是较为严谨缜密、也是较为常规的一种思路(若在表述逻辑上也没有问题的话)。大多数期刊也对论文作此常规要求。

  近来许多研究发现,成为母亲和养育子女会让女性在职业领域遭遇收入惩罚。社会网络是获得信息、物质和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在这一途径中获得的资源会影响个体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职业地位。这是因为,社会网络的建立、维护和扩展需要时间、精力、金钱的投入。而养育子女也同样需要大量投入,那么这个过程是否会让女性在社会网络资源方面遭受“母职惩罚”呢?

  已有关于“母职惩罚”的研究多数集中在描述母职对女性的教育、收入和晋升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但是其中的机制是什么,仍然比较模糊。关于为什么“成为父母”主要对女性的职业有负面影响,而对男性的影响却微乎其微,目前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另一种观点认为……也有研究发现,社会资本是导致劳动力市场男女两性收入不平等的重要微观机制。由此可以认为,社会网络资源也是女性职业生涯中的重要资源之一,有必要将其纳入“母职惩罚”的分析框架中。

  在相关主流研究中,社会网络资源多数被当作自变量来研究其对个体职业地位和收入的效应;在少数将社会网络资源作为因变量的研究中,主要关注个人阶层地位和职业交往对社会网络资源的影响,养育子女的因 素很少被关注。然而,养育子女是影响人们社会网络资源的特殊因素,因为建立和维护社会网络关系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而养育子女同样如此。……那么,养育子女对男女两性的社会网络资源是否有不同的影响?

  另外,目前对于社会网络资源的测量主要是从整体的角度关注社会网络的规模、差异性、顶端的网络资源和餐饮社交等方面。从总体上而言,这样测量是比较全面的。但是存在的问题在于,无法对职业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的交往进行区别。本文认为,划分职业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的社会网络资源是有意义的,……因此本文把社会网络资源划分为日常的资源、职场的资源和“以孩子为中心”的资源,从这三个方面探讨养育子女对于父母社会网络资源的影响。

  考虑到上述几个方面,笔者认为应深入细致地研究养育子女如何影响人们的社会网络资源,这值得引起学界的重视。因此,本研究试图回答这样几个问题:第一,……;第二,……;第三,……。

  《养育子女对社会网络资源的影响:母职惩罚和父职奖赏?》

  此文的引文便是按照常规思路进行撰写的,如上文片段所示。首段前两句干净利落地引出了研究主题“养育子女”“社会网络”。巧妙的是,作者通过首段接下来几句的说明,既提到了另一主题“母职惩罚”,还点出了本文研究的现实问题“养育子女让女性在社会网络资源方面遭受‘母职惩罚’”(虽最后一句是以问句呈现,但既然研究此问题,答案本身就是肯定的)。而后便是逻辑衔接较为紧密的文献综述,其中穿插着文献批评,最后推导出研究问题和研究思路。这便是常规的引言思路呈现,主要是将现实背景和研究重要性(现实和学术角度)、研究思路说清楚,讲明白即可。而当学术上的重要性即文献综述部分内容较成系统且内容较多时,若仍“待在”引言部分,总有些格格不入,此时,可选择下面这一思路。

  二、“跳跃”型思路:文献综述入正文

  文献综述入正文,一般情况下则是文献综述内容较为繁多或者想要加以强调之时,可在正文处单独设置文献综述章节来提出研究问题。而引文相应便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则是只写研究背景、研究重要性和研究思路;第二种则是将文献综述的思路整体呈现出来,保持常规型思路中的四要素在形式上的完整。接下来将分别予以介绍。

  近年来,以社区、用户关系和内容运营为基础的社会化问答社区逐渐兴起,它强调用户的社交关系与自主生成内容,以良好的社区氛围吸引了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参与问答,产生了较高质量的问题和答案,成为网络环境下用户搜寻、采纳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然而,随着用户数量激增和活跃性的增强,社区知识资源规模也呈现“井喷式”增长,出现用户在采纳和利用知识过程中,供需不匹配、知识迷航、搜寻和筛选知识耗费精力较大等问题,严重降低了知识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对于社会化问答社区知识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有助于优化社区知识组织管理,提高知识交流效率和知识重用率,也有助于社会化问答社区利用其制定利于知识采纳和社区活跃的对应措施。进一步优化知识服务模式,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认知视域下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知识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

  上文则为第一种形式,将文献综述“送”入正文,引言处仅呈现研究背景、研究重要性和研究思路。由上文也能看到,作者用一长句引出了研究主题“社会化问答社区”。而后,以“然而”作为转折引出了“社会化问答社区”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合理地说明了本文对“社会化问答社区知识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二语习得社会文化学派的发展,语言学习者身份研究逐渐受到学界重视(Block 2007)。此类研究把后结构主义作为理论取向,主张身份是多元的、变化的,是在个体与外界协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Blommaert 2005;Norton 2013;Weedon 1987)。从本质上来说,学习者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是通过社会实践学习如何使用第二语言来表达和建构新身份的过程。在学习实践中,学习者个体的过往经历、性情禀赋及其与外部情境的互动,共同影响语言学习行为(Kramsch 2006)。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语学习不仅是学习者个体内部的认知活动,也是一种包含与外界互动、关乎人生发展轨迹的复杂社会现象。把二语学习置于整体的“人”的发展轨迹中来看,不仅可以让二语教育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完成自我实现,还能为语言教育的定位和规划带来诸多启示(高一虹等 2008)。因此,二语学习在个人身份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理应得到学界重视。

  目前国外已有大量关于语言学习者身份的研究。在理论方面,以Norton(2013)为代表的二语投资理论影响较大,这一理论把个体学习者的学习投入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探究复杂社会情境对二语学习和身份发展的影响(边永卫、王雪鸽2020)。在实证方面,大多数研究聚焦二语情境下的移民或留学生等群体,对外语情境下的群体关注极少(Block 2007)。在国内,此类研究更是匮乏。二语学习者身份研究的情境和研究模式需要多元化,这样才能听到“更多从‘本土’或‘内部’发出的声音”(高一虹等 2008:25)。

  本研究通过个案叙事分析方法,聚焦一名中国英语学习者,经过14个月的历时跟踪调查,在二语投资视角下考察学习者身份和二语投资在英语学习和实践中的变化。本研究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究学习者的二语投资:1)学习者在二语学习和实践活动上的选择;2)学习者在二语学习和实践活动上投入的努力;3)学习者在各项二语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外界反馈。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

  《二语投资视角下英语学习者的身份建构——一项个案叙事研究》

  上文则是第二种形式,即存有常规型思路的“形”。首段是对研究背景和研究重要性的说明。首句快速引入了研究主题“二语语言学习者身份”。而下文重点把研究主题进行了介绍,即将“二语语言学习者身份建构”的由来加以说明,最后点明了做此项研究的重要意义:“不仅……,还能……”。而到了第二段,实际上作者仅是呈现了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侧重点——二语投资理论、二语情境下的移民或留学生等群体,而后便紧跟研究思路的说明。而到了论文的第一章文献回顾部分,作者专门分成了两个小节从二语投资理论和二语情境下的移民或留学生等群体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文献回顾。

  三、“直截”型思路:正反观点先行

  直截型思路与论文中所涉及到的观点有关。有些论文是对学科领域内的某个观点或某项争议的看法;或者有新的思考,欲提出新的观点。此时在引言部分,则可能会直截了当地呈现所要论证的学界观点或争议点,而后则便于自己提出新的看法。从实质上来说,引言处呈现观点和争议也是文献综述的一种类型。只是此种情况较为突出,也有典型性,可将其单独作为引言的一种思路加以强调。具体的框架可总结为:研究背景、观点介绍、研究思路。

  在国外清史学界及其相关领域中,存在着放大藏传佛教(TibetanBuddhism)对清朝政治进程所起作用的思路倾向。除了学术自身上的因素以外,这还与20世纪50年代以后,藏传佛教在西方社会中的迅速传播与广受信众追捧的社会大环境密切有关。具体而论,这种高估藏传佛教的历史地位及作用的学术观点主要反映在由两位学者开辟的研究模式。首先是阿赫马德(Z.Ahmad)1970年在罗马出版的以清代汉藏关系主题的专著。……,并认为其中的达赖喇嘛凭此而在双边关系格局中占据着一种较高的地位。上述论点后来受到了许多西方学者的认可,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第二位学者是较晚发表研究成果的日本藏学家石滨裕美子。她正式提出了以满—蒙—藏三大政治群体共享的“佛教政治”思想为基础的“西藏佛教世界”(或“西藏文化圈~チベツト文化圈”)论,意在揭示其与覆盖内地(她将之等同于中国)的“汉字文化圈”的巨大差异 。……。对此有日本学者评价认为,该研究模式是迄今日本清史学界批判“中国中心主义”最为突出的例证,凸显出要洞察清属内亚的历史真相就有必要采用以达赖喇嘛等黄教高层为中心的佛教世界的原理来了解清朝与蒙藏地区之间的关系。

  与之相反,我国学者对这种完全接受“施供关系”及其衍生论点的学术倾向,多从政教关系的层面引用史实予以纠正。此外也有学者从民族史的角度,论述17世纪中期以来,西蒙古人中的和硕特部对藏地实行了长达七十多年的实际统治。这不啻从政治史的视角直接质疑了国外学者的上述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以来采取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在相当于帝制晚期时段的明清民族史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相当的进展,这种视角或可称之为“历史人类学下的民族史研究”。其特征是将从传世官方文献与实地调查获得的民间文献密切结合,通过分析具体而典型的个案事例,进而到达对族群间的相互关系和族际边界的体认。事实上,具体到清代蒙藏关系的课题里,恰恰存在着若干此前尚未得到充分挖掘的民间口碑史料,故以历史人类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并结合传世史料对这些文本得以成立的历史背景再做思考,或许能够从新的视角切入到相关的学术领域中。

  《历史人类学视角下的清代蒙藏关系再思考———兼论所谓“西藏佛教世界”共同体的成立性问题》

  从标题“再思考”可知,该文章针对“清代蒙藏关系”提出了新的看法。而针对此类有新思考、新观点的文章引言部分该如何呈现?此文便是一个较好的示例。首先,作者直截了当地通过提出国外学者观点的形式引出了研究主题,即“放大藏传佛教对清朝政治所起的作用”。而后便呈现了两位重要学者的观点。同时,也呈现了我国学者对该观点的“质疑”与纠正。通过正反观点的说明,我们便知围绕学界关于“清代蒙藏关系”的观点以及“西藏佛教世界”共同体的来龙去脉。从而顺畅地引出自己的“新思考”——从新的视角(历史人类学)切入得到新的观点或看法。

  四、“深度”型思路:“理论”加持

  除了上述思路中引言是否存有文献综述的区别之外,还有一种“深度”型思路,即当论文中有理论视角呈现时,可先在引言处对该理论进行阐释,用以说明该理论解决本文研究问题的适切性。也即,为何独独使用该理论进行阐释?该理论与本文的研究有何契合之处?在引言处就将其说明清楚,读者/审稿人便会从最初就能明确理论与研究的关系,从而便于深入理解正文的研究过程。该思路的写作框架可概括为:研究背景、研究重要性、研究视角、研究思路。

  反贫困,既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艰巨使命,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立足国情,深入实践,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己任,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同贫困做斗争,取得了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伟大成就。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开展贫困治理的演进历程,剖析治理过程背后的经济学逻辑,既是对中国减贫奇迹内在机理的探索,也是明晰 “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具体治理导向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探索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资本是发展经济学理论框架中研究贫困问题最为重要的视角之一。资本变动是引致家庭贫困状态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方面,资本缺失和匮乏会导致贫困的发生,不论暂时性贫困还是持久性贫困,致贫根源均在于维持家庭生计活动的关键资本损失或缺失;另一方面,资本积累可以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摆脱低水平生计困境,脱贫的过程即是资本水平积累至可以满足人“基本需要”和“基本能力”发展的过程。因此,从资本的视角去剖析中国共产党的贫困治理问题是探寻中国伟大减贫奇迹内在机理的重要线索。回顾现有文献,虽然已有学者基于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管理 学等学科理论对中国的减贫实践进行探究,但多是聚焦治理主体的实践过程,而未立足于致贫根源来揭示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的行动逻辑,而这正是本文所讨论的重点。

  本文在发展经济学架构下,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和权利贫困理论,构建了一个贫困治理分析框架,试图以赋能、赋权推动资本积累的治理逻辑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贫困治理的集体行动过程进行讨论,以期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究中国共产党消除绝对贫困的内在机理。以此为基础,结合现存问题以及 “十四五”时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意图,提出未来治贫导向的政策建议。

  《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的演进历程与未来取向 ——基于 “赋能、赋权—资本积累”的贫困治理分析框架》

  上文的首段仍然是通过研究背景的描述提出了本文的研究主题“反贫困”,继而说明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后,作者想要“剖析治理过程背后的经济学逻辑”,便提出了“资本”这一重要视角。而为何要从“资本视角”切入,作者呈现了两个原因,并以“因此,从资本视角去剖析中国共产党的贫困治理问题是……的重要线索”提示读者/审稿人“‘我’对理论视角的适切性做了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来展开全文的分析。

  综上,引言的四种思路是较为普通且实用的。若是新手作者,可直接按照常规型思路撰写引言部分,以便形成良好的写作思路。当熟悉了引言基本的写作思路之后,若文献内容过多或者想要加以强调,可使用跳跃型思路,将文献回顾单独呈现在正文中。若是对学界观点或争议有新的想法,也可采用直截型思路使“正反观点”先行。若文中涉及重要理论视角,可采用深度型思路,在引言处先有所说明。论文作者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引言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