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论文前言的逻辑要素与写作注意事项

时间:2022-07-15 15:02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万事开头难。对于许多论文作者而言,这种感受在实际的论文写作过程中想必绝不陌生。所谓的“开头”,具体到论文的各个部分中来看,即是指“前言”的写作。作为学术论文的第一个部分,如何下笔、如何写好前言,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这是因为,一个好的前言不仅能够给读者(包括但不限于编辑、领域内其他专家学者等)留下清晰明了的直观印象,更能够为作者后续的研究与写作提供明确的思路引导,使随后的工作事半功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文章前言的好坏更能直接决定一篇论文的质量。正因此,学习前言的逻辑组成要素及其写作方法的必要性也就由此凸显出来。

  一、前言是什么?

  在真正开始进行前言的写作训练之前,我们首先应当对于“前言是什么”这一问题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所谓的前言,是置于文章开头的一段或若干段具有总括性的文字,其内容包括文章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文章的整体框架等等。前言的作用是层层设置“陷阱”、层层诱导读者进入文章。简言之,即是能够让读者在正式开始阅读之前就对论文整体的内容框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然而对于许多人而言,前言并不好写,想要写好则更难。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作者自身对于所要研究的对象、问题以及方法等模糊不定,或者说,作者本人也并不能确定自己到底要从哪个角度对某个问题进行研究,从始至终对论文的研究对象与方法没有明确、清晰的思考。试想,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研究与论文写作必然也是模糊不清的,它必然是混乱的。基于这一角度,前言对于整篇学术论文而言就更像是一篇浓缩的概述。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论文作者对于前言中所涵盖的各个逻辑要素与组成部分缺乏理解与认识。在这样一种缺乏方法论指导的情况下进行前言乃至论文的写作,必将导致论文进展的举步维艰。其实,对于文章的写作规范(或者说方法论),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了解,只不过这些了解并未经过理论化、系统化的升华,这些写作规范至多只是存在于我们的下意识中。在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论文写作都不过是跟随自己的感觉往下写,有关论文写作方法论的规范在我们的文章中虽有涉及,但大多都是无意识的、随机的、经验式的,这种论文写作方式并不能使我们长期保持高效的论文写作与研究实践活动。因而,回到前言写作这一问题上来,掌握前言写作的逻辑要素及规范,是写前言以及写好前言的必要条件。

  二、前言的逻辑要素

  在对前言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同时明确前言写作方法论的重要性之后,便是对前言中若干条逻辑要素的理解与掌握。总的来说,前言中的逻辑步骤大致可以分为三点,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其中,“是什么”与“怎么办”所对应的逻辑要素分别为研究主题与研究框架。对于这二者,大多数作者基本都能够兼顾,其难度也相对较低。而大家容易忽略的几个逻辑要素则均集中于“为什么”这一步骤中,从逻辑要素的层面来看,“为什么”主要包括研究背景、文献回顾、文献批评、前沿观点以及研究问题这几个方面。下面根据前言中各要素的难易程度,对其中的几大逻辑步骤分别做一简单阐述。

  (一)首尾两个逻辑步骤:“是什么”与“怎么办”

  1.是什么

  关于前言中“研究主题”的论述,应当时刻牢记的是,研究主题的形式特征大多应为成熟的、基础的并且为人所熟知的概念或现象。换句话说,研究主题不需要寻求创新性的问题,而应寻求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所谓的创新性是通过前言中的各个逻辑要素一步步推导出来的,而不是在研究主题阶段就直接选择某个带有“创新性”的问题。一方面,人文社科类专业研究中,创新性问题的提出本来就可遇而不可求。另一方面,即便提出了创新性的问题,一味地追求研究问题本身的创新性,无疑也会给自己的论文写作带来巨大的困难。因而,对于前言中研究主题的论述,不仅可以不创新,而且可以是大家都熟知的某些问题。例如,《生活时间对工作绩效影响的现场实验研究》一文中选择的“生活时间与工作效率”这一研究主题。

  2.怎么办

  前言中的“怎么办”是前言写作各逻辑步骤中的最后一个。它所对应的逻辑要素为学术论文的研究框架,其形式特征多为研究方法或理论、研究过程以及研究目的的论述。相比于前言中的其他各个要素,研究框架的难度较低,通常与研究问题合并起来论述。对于这一逻辑要素的写作,应以清晰明确地阐明论文研究方法、具体论证思路(或实验的设计),同时应对文章预期达到的目标进行简略概述。从根本上来说,研究框架的写作必须要建立在其他诸要素得以完善的基础之上,前言内部的各个逻辑要素在整体上应具有连贯性。从这一角度来看,研究框架与其他要素间的关系更像是一个自然的衔接过程。

  (二)核心逻辑步骤:“为什么”

  根据前言逻辑要素的分布来看,前言中占据核心地位的应当是“为什么”这一逻辑步骤。从逻辑问题的角度来看,这一逻辑步骤旨在从五个要素——即研究背景、文献回顾、文献批评、前沿观点以及研究问题——出发,向读者说明:为什么你的论文是好的?

  1.研究背景与文献回顾

  首先,所谓的研究背景,简单来说,就是“为什么进行某项研究”。这一部分要求作者在了解研究对象整体概况的基础上,从实践与理论两个层面对研究问题的背景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作者应当对已有的研究文献进行整合、论述,这一环节也即我们所说的文献回顾。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文献的综述时,我们梳理的应当是文献中所表达的观点,而不是对作者的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内容进行概括。

  2.文献批评与前沿观点

  文献批评这一逻辑要素主要要求作者在对其自身所研究主题的相关文献收集、整理以及综述完毕后,着重定位这一研究问题在当前的研究成果中所存在的矛盾、争议以及未解决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总结,这一步骤即为“文献批评”。在此之后,研究者应做的更为重要的一点,便是重新回过头去,再浏览一遍已掌握的文献,找出针对该问题研究成果中的前沿观点。因为前沿观点是距离我们的研究最近的研究成果,我们的观点是否能够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于目前最新研究成果掌握的多少。如果这一要素未完成,那么将会造成关键文献的缺失,并进而导致文章写作陷入尴尬境地。

  3.研究问题

  “为什么”这一逻辑步骤中最后一个逻辑要素即为“研究问题”。在对已有文献、前沿观点进行整理评述后,作者应当明确的是,与已有的研究成果相比,自己在研究与论文写作中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简言之,便是论文创新性问题。有关论文创新,在此之前已经有所论及,论文的创新点可以不在于提出创新性或具有突破性的观点,而是可以选取某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采用某种研究方法,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新的理解与看法。应当注意的是,研究问题的提出往往与随后的研究框架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对于已有文献进行论述以及自己研究问题的提出之间,一定要注意行文推理的逻辑连贯性。

  三、前言的写作注意事项

  对于前言的写作,首先应当注意的问题便是,是不是所有学科都要按照这些逻辑要素来进行前言的写作?同时,前言中的“三大逻辑步骤”及其对应的“七大逻辑要素”是否应面面俱到?对此我们认为,从逻辑的角度来说,所有的学科都可以按照上述规范去写。诚然,不同学科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上述这些逻辑要素也并不必然是每一个学科的形式步骤。例如,对于对于一些社会科学(如经济学),其论文写作的逻辑步骤相对明确,也更为规范,但对于人文学科而言,其学科传统决定了它们的情况会稍有不同。但是,不管是什么学科,我们都应尽可能地按照这7大逻辑要素去写,保证我们前言的规范性。如前所述,前言的作用是层层诱导读者进入文章。我们通过这种方式,严格地按照逻辑要素的递进关系去写作,不去纠结不同学科之间的学科特性,而是为了吸引编辑、审稿人以及其他专家读者,使他们能够将我们的论文读下去。这样,前言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当然,即便我们严格遵照前言写作的各个逻辑要素去写作,不同学科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仍然不可避免,对此最直接的体现便是不同学科前言的篇幅各不相同。例如,在《先秦儒家“富德两难”问题研究》一文中(见图),其前言的篇幅仅有一段文字,但经过分析可以看到,前言中所要求的多个逻辑要素都能在其中找到对应的论述,整段前言短小精悍,结构完备。同时,整段前言在语言的使用上极为简练,各个要素之间的衔接也大多比较自然、顺畅。

  具体到前言的写作方法,我们建议应学会使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中的“句子检索”功能,通过搜索研究主题词的上层与下层概念,来快速掌握当前学界的研究背景及相关成果,由此大大提高文献吸收的效率。换言之,与传统的“读文献——写论文”这一研究过程不同,这一方法要求作者尽可能在不读文献的情况下进行资料收集以及前言乃至论文的写作。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瓶颈的时候,时刻向自己提问,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办,不断地进行主题词检索,这种做法往往能给自己提供不同的写作思路。切记,不要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的方式去写论文,这样的做法只会造成效率低下的后果。

  综上,前言的写作有两种写作状态。其一,胸有成竹,即“先知道前言包括哪些逻辑要素”,再去写作”。其二,句句为艰,即先看别人一句或一段,才能写自己的。显然,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显然能够确定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我们的写作。只有在理论与方法论层面理解论文的各个结构要素,才能够做到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心中有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