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教育论文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

时间:2025-09-12 22:39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摘要: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其生态文明意识对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研究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对策建议,使其真正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要义,并内化为自觉的践行动力,对于新时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研究

  (一)生态问题关注度有所提升,但关注的范围不够全面

  目前,全社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危机,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对于生态环境的相关问题有了较为普遍的关注,大学生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但关注的范围还比较片面,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了解程度处于一般了解的水平,虽然对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有一定的关注,但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和类型认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大学生更多关注的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生态问题,而缺乏一种整体的和长远的生态观念。

  (二)生态知识掌握度有所提高,但掌握的内容不够深入

  对于生态问题的关注度主要侧重于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问题的了解程度,而当代大学生对于生态知识的掌握主要体现在对于表层知识的掌握,一些深层次生态知识的掌握还相对较弱,而且大部分的大学生更多的倾向于掌握与自身紧密相关的环境知识,诸如雾霾或者污染等,而对于自身较远的生态问题,诸如荒漠化或者森林退化等相关知识的掌握度不够,并且掌握程度较浅,专业性的生态知识更是比较缺乏。

  (三)生态保护参与度有所增强,但参与的行为不够主动

  目前,社会和学校都在以形式多样的载体宣传生态文明建设,大学生也在这些渠道中或多或少的参与生态保护,但是环保行动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差,尚未形成保护环境的生态行为习惯,还仅限于观念层面的活动,尚未将这些生态理念外化于行,转化为物质层面的生态文明行为,比如在遇到破坏环境的行为时,不能积极主动的制止,缺乏主动的参与意识,而且,在参与环保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自我保护的倾向,除前文论及,只关注或保护与自身利益相关的问题,而且存在一种“搭便车”的心理和从众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被动环保”,严重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效。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出现上述的薄弱现状,与社会未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高校生态环境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出现偏差以及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特点和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应从此四个维度出发来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对策建议

  (一)发挥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的综合性作用

  社会对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综合性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中,第一,提升政府的重视程度,发挥政府职能作用。首先,政府应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其次,在法律健全的基础上,为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且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从自身体制的改进和完善出发,严格坚守生态文明理念,第二,有效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营造生态文明氛围。通过将传统媒体(纪录片、广告等)与新型媒体(微博、微信等)相结合,大力宣传生态文明意识,并且,与高校的资源相配合,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氛围。

  (二)强化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高校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中发挥主阵地的作用。第一,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效融入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相关内容,依靠思政课的平台,促使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第二,有效开发生态文明的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通过思政课教学和与生态文明相关的讲座以及实践活动来完善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资源,并且加强对于相关专业教师的培训以增强其专业素养。第三,建设和谐的校园生态文化,将“生态校园、绿色校园”的理念融入到校园整体建设中。

  (三)推进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的潜化性作用

  家庭对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发挥着潜化性的作用。第一,家长应树立生态文明的榜样,以身作则,将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当中,做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经常带领并且鼓励子女积极参与到生活文明的公益活动当中,参加贴近大自然的夏令营活动等。第二,家庭应该积极配合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与子女一同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并在此过程中有效纠正不良生态行为等问题。

  (四)加强自身生态文明教育的关键性作用

  大学生自我教育对于其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第一,大学生应该从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维度出发进行自我教育,首先,加强自身对于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的认知,引导自身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多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同时,有意识的约束自身的行为以适应生态文明的要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二,采取多样的自我教育模式。加强自我教育的约束管理能力,并且将生态文明意识与自身的道德修养相结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于海量.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蕴 [J].社会主义研究,2005(6).

  [2]路甬祥.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J].环境保护,2005(3).(作者单位:大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