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8-31 17:41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以目的论来说,“仿写”只是形式方法,最终结果不言而喻得是发表见刊,由此达到“像”只能算是完成了基础构型而已,离“高质量”尚存不小差距。处在这个阶段,有不少作者毅然选择固步自封,带有自欺欺人的侥幸心理,反正是花功夫、下力气仿照范文写的,兴许投投就能发表呢(奉劝持此想法的趁早断了这个念想)。也有一些自我要求较高的作者,并不满足于“像”,而是试图去批评性地继承拓展,想在现有仿写得差不多的情况下,再填充一些自己的“新”内容。这个动机(出发点)是没有问题(甚至说是值得鼓励)的,但最终的行文呈现却写成了“四不像”,给审稿人一种“还没学会走就先惦记跑”的感觉。不管是带有消极性质的“自我感觉良好”,亦或是带有积极成分的“贪功冒进”,修稿效果都不尽人意,归根到底还是没有吃透参考范文的行文逻辑。由此,我们单就“行文逻辑”再展开探讨。
一、行文逻辑的重要性
研究选题确定之后,进入论文写作,行文逻辑是至关重要的。“逻辑”源自希腊语“logos”,意为“思想”“推理”或“论证”。在学术写作中,逻辑指的是文章的结构、思路和论证过程的合理性与连贯性。它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合理的推理和论证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核心在于确保文章的每一个观点都有充分的依据,每一个论证过程都符合逻辑规律。它不仅体现在论文的整体布局,还体现在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之间的关系上。
(一)清晰度
逻辑能够帮助作者将复杂的研究内容和观点进行系统化和条理化。通过合理的结构和清晰的思路,作者可以更有效地传达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拿社会学举例来说,作者者需要通过逻辑清晰的论证来解释社会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逻辑的运用能够使其思路更加清晰,避免在写作过程中出现混乱、模糊。
(二)说服力
一篇逻辑严谨的论文能够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在学术写作中,作者需要通过充分的论据和合理的论证过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以医学研究论文为例,作者需要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只有通过逻辑严谨的论证,才能使读者相信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论证过程缺乏逻辑性,即使论据再充分,也无法使读者信服。
(三)可读性
逻辑能够使论文的结构更加清晰,层次更加分明。读者在阅读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时,能够更容易地跟随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例如,要拽写关于文学作品分析的论文,作者需通过逻辑清晰的结构来引导读者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意义。通过合理的段落划分和过渡句的使用,可以使论文的结构更加清晰,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四)规范化
学术写作要求作者在表达观点时必须遵循逻辑规律,避免主观臆断、模糊不清的表述。逻辑的运用能够使论文更加严谨,符合学术写作的标准。例如,在有关哲学研究的论文中,作者需要通过逻辑推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严谨的逻辑表达不仅能够体现作者的学术素养,还能够使论文更具学术价值。
二、如何剖析参考范文的行文逻辑
逻辑的本质是帮助作者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使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这些思想。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能够使读者轻松地跟随作者的思路,理解其观点和论证过程;而一篇逻辑混乱的论文则会让读者迷失方向,难以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因此,无论是阅读参考范文还是进行仿写,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行文逻辑。
(一)梳理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是行文逻辑的外在表现形式。在阅读参考范文时,首先要对其结构进行梳理。一般来说,(尤其)学术期刊论文,其结构相对比较固定,比如通常都涉及前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前言是论文的开端,其主要作用是提供研究背景引出研究问题。在分析前言时,要注意(参考范文的)作者是如何从一个宽泛话题引入聚焦到某个具体的研究问题上的。通常的论述逻辑是作者会先围绕自己的“研究主题”去介绍涉及该主题的现状(比如已有研究的概念内涵、理论视角、影响因素、意义作用、现实问题、实践路径等等),然后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即研究不足),最后引出自己的研究目的。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能够有效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为后续的论述奠定基础。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通常包括多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其特定的主题和内容。在分析正文时,要关注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些关系可能是并列的、递进的或因果的。比如,作者可能会按照时间顺序依次介绍某一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这种顺序关系能自然体现事件的因果逻辑。再如,在文学作品分析的论文中,作者可能会分别从主题、人物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探讨,这些方面之间则是并列关系。通过梳理正文的结构,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而最后的结论是对整篇论文的总结、升华。该部分不仅要重述研究的主要发现,还得指出研究的意义、局限性等,可更进一步加深对论文整体行文逻辑的理解。
(二)分析论证过程
论证过程是行文逻辑的核心内容。在分析参考范文的论证过程时,要关注以下多个方面:比如作者是如何提出论点的,是通过引用权威观点,还是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论点的提出是否具有合理性,比如说,作者可能会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基于数据的论点提出方式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当然这里的数据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有具体出处的,比方说(二手的)官方数据,或者是(一手的)访谈、问卷数据。再就是论据的选择,即作者选择了哪些内容(论据)来支持论点,这些论据是否具有代表性、可靠性和相关性。比如,在一篇医学论文中,作者可能会引用最新的实验数据和临床研究结果作为论据。这些论据能够有力地支持论点,并且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还有,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是归纳法、演绎法,还是类比法亦或其他什么方法,不同的论证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论点、论据。例如,在一篇关于哲学问题的论文中,作者可能会运用演绎法,通过逻辑推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关于工程设计的论文,作者可能会运用归纳法,通过对多个案例的分析来总结规律。
(三)关注语言表达
语言表达是行文逻辑的外在体现。虽然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因作者而异,但清晰、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达是所有优秀论文的共同特点。在分析参考范文的语言表达时,要注意作者选择了哪些词汇来表达观点,这些词汇是否准确、恰当。比如,在涉及法律问题的论文拽写中,作者可能会使用一些专业术语来表达观点。这些术语能够准确地传达法律概念,但也需要在文中进行适当的解释,以便读者理解。再有,作者的句子结构是否清晰、简洁,是否存在冗长、复杂的句式(并不建议使用较为繁琐复杂的复合句),若非要使用长句表达,则需要通过合适的标点符号和连接词来增强其可读性。从词语、句式再上升一个维度,还要注意作者是如何实现段落之间的过渡,比如作者可能会在每个段落的开头使用时间状语来实现段落之间的过渡。而这种过渡方式能够使文章的结构更清晰,逻辑更连贯。
三、将参考范文的行文逻辑运用到仿写中(结合案例)
以《教科书内容的确立与有效教学的风险》一文为例,做简要说明。
对于仿写而言,之前就郑重提示:既要“去昧”更要“祛魅”。就这篇参考范文而言,摘要的表述并不同于我们课上所说的“四要素”(背景-问题-发现-结论),更多的是以“观点输出”为主。而前言的书写也较为“极端”,仅短短两句话——“教师关注着课堂上高效率的教学,政府关注着书包里轻负担的学业,全社会关注着试卷上的分数。似乎所有人都铁了心拒绝关注学生学习着什么”。进入正文,其行文逻辑是作者先对“令人担忧的有效教学和减轻负担”(两种现象)予以呈现:要警惕单纯的有效教学,也要警惕仅仅是“减轻”负担,上述两个现象折射出同一个问题——即对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或干脆就是对教科书的关注不够,尤其是缺乏足够清晰的批判性关注。
之后是“二、教科书内容的确立”,而这个问题的确立又与一系列其他问题密切关联,比如到底由谁来选择内容、确立内容?依据什么来选择来确立了什么样的内容?本质上应该优先为谁而选择与确立内容?这些内容的选择和确立是否恰当合适,依据什么来评价?对应的就是后续展开四小节的标题内容:“1、谁?为知识准入教科书放行”“2、什么?应该被选择确立为教科书内容”“3、为谁?确立教科书内容优先考虑的对象”“4、如何?确立的教科书内容是否妥当”。而这些内容究其本质是在理论层面去说“应然怎样”,最后是“三、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则是基于上述理论层面的“为什么、是什么、该怎么”进一步去论述“要做什么”。厘清这个论述逻辑,在仿写时才不至于顾此失彼(而针对于该篇范文的仿写,很多学员的稿件在正文二和正文三的逻辑上很容易出现交叉混淆)。
上一篇:跨学科提出研究问题的实用策略
下一篇:研究生写论文的常见错误